第37章 不忘(2 / 2)
“老师说的好啊。”朱瞻基满是赞叹道:“说的一阵见血,吏部尚书之重,便在这其中了,方才诸卿所举荐的,可有对老师这一番话,有所针砭?”
殿中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吏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但基本上都是在中后期败坏到一定程度上,才会被人提出来,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去整治。
如今天下吏治虽然有问题,但似乎还没有紧急到那种危害国家社稷的地步。
礼部尚书踌躇道:“太祖时期对贪官污吏整顿颇严,太宗皇帝御下同样颇严,想必还算是尚好吧。”
“是啊,应当没有那么严重,我看同僚尚颇为清廉。”
有了人开头,其他人也纷纷开口,但说的都比较模棱两可,以免落人口舌。
只有李显穆才知道,洪武时期别看杀的贪官污吏多,但吏治一点都没变好。
李显穆缓缓开口道:“诸卿这就是一叶障目了,中枢朝廷、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那自然不必说,能活下来的,基本上没太差的人。
譬如诸位,转迁翰林,而后历任六部,在京城中做官,大部分都尚且好。
但
诸位都没去过吧?”
李显穆嗤笑道:“我有个问题,诸卿觉得,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里,是好人容易活着,还是坏人容易活着?”
这一问,让众人顿时肃然起来,就连朱瞻基都微微变色。
谁都知道答案。
好人难活、好官难做,自然是坏人容易活着。
至于那个祸乱的年代,虽然李显穆没有指名点姓,但谁都知道就是太祖皇帝喜欢乱杀人。
虽然有些不敬,但没人闲的没事干,去指责李显穆,任何人、包括皇帝都对那种恐怖的环境,有些畏惧。
那种株连大案下来,不跑不送的官员,随便就被牵连,根本就到不了皇帝那里,就直接被一笔画在户籍上,身死道消。
“太宗皇帝诛独夫、靖国难之后,大明的上层一批高级官员,但是又上去了一批擅长钻营的人。
所以真实的吏治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啊。”
现在大明朝的吏治风气,已经到了一种比较严重的程度,到了正统年间就可以说非常严重了,打一个麓川王国都打了那些多年。
至于成化年间、孝宗年间,就不用提了。
这次再也没人说话了,李显穆这一番话实在是有理有据,又把他们这些京官摘了出去。
“否则诸卿以为我为什么要力推巡抚制度,且建议让巡抚皆挂都御史的衔呢?
这是因为我连十九道监察御史都不信任,因为他们在地方待的太久了。”李显穆慨然道:“正是因为察觉出了些苗头,才出此之策。”
“不必再议了。”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李显穆的话,便听到自上首传来的、皇帝的声音。
众人有些迷茫的向皇位上望去,见皇帝满脸皆是凝重之色,却又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如释重负之感。
望着疑惑的诸位重臣,朱瞻基平静道:“朕觉得不必再议吏部尚书的人选了,朕心中已然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心中一跳,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选项后,即便最后一个答案再不可能思议,也只能是那个答案!
他们的眼角余光纷纷投向了李显穆。
“朕以为老师最适合担任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当皇帝朱瞻基将他们心中的猜想落在现实中后,他们还是有种恍然如隔世的错觉。
皇帝竟然真的将吏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了李显穆!
“陛下,那内阁首辅?”
“自然依旧由老师担任。”
这下所有人都麻木了,内阁首辅加吏部尚书,大明的朝堂难道不需要制衡了吗?
怎么能如此重用一个大臣呢?
皇帝你是不是忘记了他岳父是英国公?
朱瞻基没在意他们的神色,只笑着望向李显穆,“老师觉得呢?可有信心去战胜那些困难,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啊。
老师既然说的那么恐怖,那朕可是要成绩的。”
李显穆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有过猜想,但还是为朱瞻基的魄力而震惊。
起码他当皇帝的话,绝不会给一个臣子这么大的权柄。
“陛下信重,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显穆跪下,而后重重叩首。
朱瞻基自皇位上走下,走到李显穆身边,伸手将他扶起,“老师,这万人之上的位置,学生给你了,朕想要的,是一个昌盛的大明。
永乐十一年,第二次北征,在草原上,我们说好的!
学生一直没忘,也不敢忘!”
朱瞻基神采飞扬,眼中、脸上满是笑意!
这笑意晕染开,让李显穆也不由笑起来,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道:“会的,陛下,会的。”
太阳升起。
大明冉冉。
————
洪熙元年十月初三,帝委显穆吏部尚书,时显穆集特进光禄大夫、少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既掌内阁事,又予吏部事,权柄之重,自太祖罢相后,无出其右者,朝野既见,或称“阁老”、“元辅”,以喻显穆,名虽辅臣,实则宰执。——《明史·李显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