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50海量物资交国家 > 第419章 结束南行北上

第419章 结束南行北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您老可能不知道建设这样的水库成本将会有多大,更不用说在是在1957年的时候,牺牲很大啊,首先水位抬高就淹没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和居民家园,让数十万百姓被迫搬迁,那时候移民补偿非常低,后续的支持也不足,让这些人处于长期的贫困状态。”

刘旭想着这些报道的时候就摇了摇头,这件事现在他是没办法评价的。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洄游路线。下游水沙关系的剧变,也对河道湿地和三角洲生态环境产生了长远影响。”

“最后就是由于严重的泥沙淤积,水库的原设计库容迅速损失,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后来被迫进行两次大规模改建,并调整运行方式,主要功能从“蓄水发电”转变为“低水位汛期敞泄排沙”,发电量已大不如前。整个工程的投入产出比非常不理想。”

老人家听到刘旭的描述后也是神情紧张的在屋里踱着步慢慢地思考着。

“难道没有解决办法吗?后来是怎么做的?”

“后又在下游1百多公里外建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再加上后世加大了对整个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投入,黄河的问题才算好了起来。”

“在这个中间也不好说三门峡水库起不起作用,还是两个大坝共同作用之下,我不是专业人士不好评价,但是在这个位面我还是建议不要修建三门峡大坝。”

“唉......我明白了,说说黄土高原的治理吧。”

“这个我们其实也是走过弯路的,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治理应该分为三个时期,就是从现在到70年代后期,那时主要是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当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了为了治理泥沙,而是为开荒增产。”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增加农业产量,修建梯田就是把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水保肥。打坝淤地就是在沟道中修筑土坝,拦截洪水携带的泥沙,泥沙淤积后形成平坦肥沃的坝地,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但是工程措施效果虽然直接、见效快,特别是在控制沟壑侵蚀和创造农田方面功不可没。但缺点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没有植被保护,工程本身也容易被暴雨冲毁,且无法解决大范围的面蚀问题。”

“到1978年三北防护林提出以后,就将这项工程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实施,这个阶段大概到2千年左右,那时候才认识到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通过恢复植被,用植物的根系固结土壤,树冠和草皮截留雨水,从根本上减少水土流失。”

“不过这个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期也有错误认知,比如过分强调乔木而忽视草丛灌木,有些地方选择了不适宜的树种,如杨树导致出现了小老头树,这些树生长不良,难以成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佳。”

“而在2千年之后的核心理念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国家实力也起来了,并是非要强调农业粮食生产了。这个时期才是真正的生态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治理。不再孤立地看待水、土、林、田,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就在这一时期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概念,将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而在植被恢复中也遵循自然规律,提倡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尤其重视耐旱的灌木如沙棘、柠条和草本植物的作用。”

“这个地区农业粮食生产也更加科学,在缓坡地修建高标准梯田,在沟道建设淤地坝,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为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即粮下川,林上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