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灾难发生之前 ,必有神碑提前预警(2 / 2)
解放军战士背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
少数民族干部带着翻译挨家挨户劝说,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顾虑;
临时安置点选在地势开阔的河谷台地,草棚整齐排列,避震沟、医疗点、饮水站一应俱全。
雷波县的彝族老人沙马曲比起初不肯离开祖辈居住的山寨,战士们为了帮他转移,先行将他家的牲畜转移,在山路上摔得满身泥泞,老人终于感动,领着族人收拾起象征吉祥的漆器,跟着队伍出发。
到1974年5月9日,川滇边境数十万群众全部完成转移,刚好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天。
安置点里,彝族妇女们围着篝火缝制衣物,汉族村民帮着搭建帐篷,不同民族的人们互帮互助,等待着预言时刻的到来。
1974年5月11日凌晨,安置点一片寂静,只有篝火噼啪作响。
村民们大多没有入睡,围着篝火低声祈祷,有人手里攥着抄录的碑文,有人悄悄对着石碑方向合十。
清晨时分,大地突然发出沉闷的嘶吼。
安置点的草棚剧烈摇晃,草屑簌簌落下,地面裂开细小的缝隙,尘土喷涌而出。
但早已演练过多次,知道这个时间点会有7.1级地震的村民们却沉着有序,在村干部和战士的指挥下,迅速钻进避震沟。
“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巨响从远山传来,雷波与永善交界地带,房屋如积木般轰然倒塌,烟尘遮天蔽日,山体滑坡裹挟着巨石滚滚而下,原本清澈的江河被泥沙阻塞,渐渐形成堰塞湖的雏形。
半小时后,震动渐渐平息。村民们从避震沟里爬出来,望着远处家的方向泪流满面——那里已沦为一片废墟,但更多人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沙马曲比老人捧着祖传的漆器,对着石碑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用彝语高声祈祷:“感谢太上老君,保佑我们族人平安!”
当天下午,统计数据传来:川滇边境7.1级地震虽造成大量房屋损毁和山体滑坡,但因提前转移,又一次实现了“零伤亡”。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震撼不已——前世这场地震夺走了上千生命,如今却因神碑预警,创造了又一个生命奇迹。
消息传到北京,中南海会议室里一片欢腾。
最高首长拿着统计报告,激动地说:“神碑再次救了我们!这不仅是一场灾害的规避,更是对我们应急体系的一次检验!”
随后,中央下令:保留雷波地震石碑,建立抗震减灾教育基地;
同时加大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特别是对那九大预言地区,更是进行重点排查,同时完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神碑预警川滇地震、实现零伤亡的消息传到国外,再一次引发全球轰动。
《泰晤士报》记者实地探访安置点后,在报道中写道:“龙国的‘老君神碑’已成为灾难预警的象征,一场场本应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都因精准预警实现零伤亡,这种奇迹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苏联地质专家在研究相关资料后,在报告中坦言:“龙国神碑的精准度远超现有监测技术,其背后的力量值得深入研究。”
美国《时代周刊》更是以“石上预言,生死救赎”为题,详细报道了神碑从1960年至今的历次预警,称其为“东方最神秘的守护力量”。
数月后,川滇边境的震区开始重建。
村民们在新房梁上刻下“石语救命”的字样,沙马曲比老人把神碑拓片珍藏在漆器中,作为家族传承的宝物。
每当有人问起那场地震,他总会指着拓片,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是太上老君的神碑,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