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挑战太学(1 / 2)
诸葛亮与刘禅相处近两年,对他的想法早有了解,缓缓道:“桓灵之时,群jia秉权,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太子在荆州主张选科取士,亮以为有利于天下,如今却反讥儒学,恐不利于办学啊!”
刘禅道:“荆州学校,涉及医、工、军事等,这些都由二叔督办,自可以顺利执行。但父皇若在朝堂执行,必受群臣反对,我今故意为之,就是要打破太学只学九经,而不知其他的腐儒之局。”
现在是打天下的阶段,兵家和墨家才是真正的核心,而治理天下也要外儒内法,并非只用儒家。
其实关于这点刘禅和诸葛亮多次讨论过,结合后世的经验,其实这并不能局限于某一门学术,而是要融合各家之长,找到一条符合大汉发展的国策。
诸葛亮道:“陛下,前朝党锢之祸正是前车之鉴。方今蜀中稍定,诸多儒生便结党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实乃汉室之痼疾也!太子今日之举,功在当下,利于后世,治政如医病,宜早不宜迟。”
这也是刘禅敢和诸葛亮大胆探讨的原因,诸葛亮本身的学问见识不拘泥于某一家,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法家,一心为汉室付出的忠良纯臣。
诸葛亮的政治目标很明确,为了中兴汉室,他可不管是不是会伤到世家大族,能让蜀汉强盛,能够克复中原,只要利大于弊,他都会支持施行。
刘备和诸葛亮的目标一致,他们要的是大汉再次中兴,而不是曹魏、孙权那样世家至上,威胁皇室,甚至想皇帝轮流坐的家伙。
刘禅举例道:“昔日西蜀之地水旱为害,直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才让这里变作天府之国。要想让大汉国强民富,除了儒生,还要有人懂治水、懂种地,懂得改进水利、器具等,万业繁荣,方可国运昌隆。而不是只靠埋头注经,互相标榜结托,灵帝之时有上万太学生,黄巾贼作乱时,又有几人能有作为?”
“阿斗意欲何为?”提起结党和黄巾军,刘备也马上下定决心,汉末的腐朽,他可是看在眼里的。
“太傅吐血,必会引起诸儒生震怒,我便向其发出挑战!”
刘禅道:“他们不是常以君子自居么?我便以君子六艺来与他们比一比,趁此机会打击儒生气焰……”
刘禅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二人,这次并不是针对所有儒生,而是为发展工业和商业撕开一道口子,将太学的地位降下来,加强其他学术的发展。
这个时机是刘禅再三衡量过的,汉代虽然世家实力庞大,但还没到唐朝那种五姓七望的程度,也没有明朝的士绅不纳粮,读书人免税的弊症。
曹魏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也才刚刚开始,等到下一步书籍印刷推广开来,打破世家的教育垄断,降低读书成本,后期科举制度完善之后,门阀士族自然就消失了。
“阿斗自去一趟荆州,简直判若两人!”刘备看着消失在走廊后的刘禅,目光深邃:“丞相对此毫无诧异么?”
诸葛亮双眸微微一缩,轻摇羽扇笑道:“臣与太子先前交往无多,只是偶尔听人议论,并不能为实。陛下也是先臣到江陵,亲眼见其举动,莫非担心太子有谋权之心?”
“谋权?”
刘备微微一怔,摇头失笑道:“朕已是花甲之年矣!阿斗若真想以天子之位兴汉,朕自退位又有何妨?”
“昔日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诸葛亮点头笑道:“太子说他曾梦到高祖,亮观其举动不拘一格,颇有高祖之风,只要能继承吾等之志,又何必多疑?”
刘备望着园中那棵结出累累硕果的桃树一阵出神,叹道:“只恐他尚且年幼,做事冲动,凡事欲速则不达,今汉室未兴,不可大动干戈。”
“秦有商鞅,汉有桑弘羊,自来变法,莫不受既得利益者反对,太子此举已算折中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