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中庸之道(2 / 2)
“五十人我也会打到他们知道我乃天命之人。”
……
许靖目瞪口呆,全场皆惊,大多数人其实都觉得新奇好笑,看出来太子这是故意为之。
唯有谯周气急败坏:“听听……诸位今日亲眼所见,太子如此言行,成何体统?”
许靖注视着刘禅,缓缓说道:“太子,两军交锋,各用其计,确实不能用儒术,但儒家治国,让天下皆知君臣之道,上行下效,方可长治久安。用兵于外,用儒于内,对内若是争强斗狠,朝堂与那市井又有何异?以理服人,以德化人方为长久之策。”
刘禅微微一笑,点头道:“许先生所言有理,但也不全对。若按祖训,文帝也说过: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儒家教化百姓,以文载道,这无可厚非,但求名求著述者,大可自去研究儒经,而不是耗费国家之才,以举国之力来注经。此举于国无助,于百姓无利,所以孤以为太学院大可解散!”
谯周怒道:“自古以来,废学术乃君主大忌,太子就不怕留万世骂名吗?”
“丞相,太子今日之言,恐有损社稷,老夫要面见圣上,再作商议。”
许靖也是靠大儒这个名声吃饭的,见刘禅如此轻鄙儒家,这要是将来继承大位,那还了得?
“太子年幼,处事武断,言语粗浅,还请诸公见谅!”
诸葛亮向前两步,对众人拱手道:“今日只是太学院学生切磋技艺,国家学术之论算不得数。太学院之事,亮自会如实禀奏陛下,自有圣裁。”
众人各自散去,诸葛亮招呼刘禅同行,问道:“昨日与陛下商定成立国子监,只是将太学纳入其中,再开设各科而已,太子为何今日却说要解散太学?”
刘禅笑道:“这些人学的都是中庸之道,譬如我若这屋子太暗,须在墙上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我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主动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是中庸之道么?”诸葛亮有些无语,慨然道:“今日之局,若只提议让太学与其他各科同列,他们必不能答应,定要争执一番的……”
顿了顿又道:“今陈群在曹魏提出九品官人法,为士族所称道,名噪一时。阿斗啊,你却反其道而行之,歪曲圣人之言,羞辱儒生,你可曾想过后果?”
“不就是背负些骂名吗?”刘禅淡淡一笑:“我今日的改革,是为中兴汉室,更为华夏强盛,微服四方,一时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诸葛亮羽扇微微一顿,扭头看着脸色稚嫩,却又意气风发的少年,心中感慨万千。
前几日武当山的师兄来信,太子的命格尊贵无比,年前紫微星向西移位,不知是否与其心性大变有关。
思索之间,却听刘禅继续说道:“再说了,方今乱世,唯有强者才话语权,工业、兵法才是重中之重。待将来功成之时,这些大儒自会又来为我辨经——这才是儒家的作用。”
诸葛亮收回心思,正色劝道:“成都不同于荆州,此乃朝堂议事,太子举措更关乎国运。阿斗既知中庸之道,今后不可锋芒太露。”
刘禅微微扬起下巴,自信笑道:“只要相……丞相全心助我,纵与天下儒生为敌,又有何惧?”
相父啊,你以一己之力托着扶不起的阿斗延续汉祚数十年。
现在有我这个半吊子后生相助,等于主动向前奔跑,何愁汉室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