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蜀道难(2 / 2)
“陈仓啊,还有个名字叫宝鸡。”灵巧儿嘿嘿一笑。
“宝鸡?你是说,宝鸡就是陈仓?”灭世之雪眼睛顿时亮了。
灵巧儿点头,灭世之雪又确认了一遍:“宝鸡真的是陈仓?”
“就是那个‘从故道还’的故道陈仓道?”熊津公主也激动地问道。
“没错!”灵巧儿肯定地说。
“我只知道宝鸡东通长安、南下汉中,却不知它就是陈仓,还以为子午谷更近。”灭世之雪恍然大悟。
“近是近,却难走啊。”灵巧儿笑着,“咱们先西去宝鸡,再入汉中,走一趟陈仓道。在我老家,有句成语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陈仓的大名,三岁孩童都知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熊津公主重复着,“这是你们家乡说的‘成语’?中原叫‘成言’对吗?”
“差不多,成型的固定说法而已,怎么叫都行。”灵巧儿点头。
“你家乡到底是哪里?”熊津公主追问。
灵巧儿无奈看向灭世之雪,灭世之雪冷冷开口:“东大国,她是东大人。”
熊津公主皱着眉思索——从来没听过这个国家,正想再问,却见灵巧儿已经拍马往前冲了。
灭世之雪紧随其后,挥动马鞭。熊津公主只得连忙跟上,大声喊道:“等等我!坏人凌鍫!别跑那么快!”
三人从长安向宝鸡进发,沿途皆是寻常官道,风土人情与洛阳到长安的路段并无二致——农田连片,村落稀疏,偶有商旅往来,平淡得像一汪静水。抵达宝鸡后,他们本想寻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痕迹,感受这座古城的厚重,可逛遍街巷,只看到寻常百姓的烟火气,并无特别之处,终究只是行路途中一段普通的歇脚时光。
次日清晨,三人从宝鸡动身前往汉中,刚踏入秦岭山脉,灵巧儿和熊津公主就彻底明白,什么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往日里纵马疾驰的畅快荡然无存,眼前只有连绵不绝的大山大川——峭壁如刀削,深谷不见底,狭窄的山道仅容一人一马通行,脚下是松动的碎石,身旁是呼啸的山风,稍不留意就可能坠入深渊。灵巧儿前世虽也走过秦岭,却是时速一百二十公里的高速公路,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哪曾真切感受过这般“一步一险”的崎岖?
从楚汉到如今的大周,千年时光里,这条道路虽经无数次修缮,可在大自然的磅礴力量面前,依旧显得脆弱不堪。明明前一日还清晰的山路,一场夜雨过后,就被落石与藤蔓掩盖,只能跟着前方行人的脚印,摸索着前行。
灵巧儿牵着马缰绳,深一脚浅一脚地挪着步,忍不住吐槽:“怪不得李白从碎叶城到长安后就不回家了——从长安向西这路,走一次能记一辈子!”说着,她抬头望向深凹的山谷,恍惚间竟想寻觅前世那条横跨山间的高速公路,可天空中只有几只飞鸟盘旋,哪里有半分现代的痕迹?
这秦岭,竟把三人困了整整六七天。即便有马代步,大多数时候也得下马步行,若没马,恐怕半个月都走不出这片山脉。
终于抵达汉中时,灵巧儿和熊津公主瘫坐在客栈的椅子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此刻她们才真正读懂李白的《蜀道难》——那哪里是诗,分明是走怕了之后的肺腑之言!虽严格来说,秦岭这段该叫“秦道”,却已让她们提前尝尽了蜀道的苦楚。
店小二刚把饭菜端上桌,三人就顾不上形象,狼吞虎咽起来。往日里冷艳的灭世之雪、娇贵的熊津公主,此刻都只剩“又累又饿”的本能,什么身段、仪态,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酒足饭饱后,熊津公主才端起茶杯,慢悠悠地摆回金枝玉叶的谱儿,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早知道这一路这么难,我当初就该留在邢州!现在才明白,中原之所以叫中原,是真的平坦啊!我们高丽虽也多山,可跟秦岭比,那都算小土坡!这一路的盘山道、荆棘丛,我再也不想回想了——总算熬过来了!”
灭世之雪却摇了摇头,语气冰冷:“这只是开始。从汉中到成都,不会比秦岭这段容易。”
灵巧儿刚放松的身子瞬间僵住,直接瘫倒在餐桌上:“好家伙,还来?对了,幸好没走子午谷,那地方跟这儿比,怎么样?”
“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同。”灭世之雪面无表情,“但对你们来说,子午谷没有官道,只会更难。”
“什么?我们现在走的,竟然还是官道?”灵巧儿猛地坐直身子,眼睛瞪得溜圆。
灭世之雪点头。
灵巧儿这才后怕起来——连官道都走得她怀疑人生,若是走没开辟官道的子午谷,恐怕真要把命丢在山里!也难怪这一路虽难,却总有商旅往来,沿途还有驿站可供歇脚,哪怕条件简陋,至少能吃饱肚子、遮风挡雨。若是子午谷,怕是连这些都没有。
接下来的行程,竟比预想中顺利些。踏上金牛道后,两人发现“蜀道”竟比秦岭好走不少——这条从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古道,历经无数次优化,早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路径。靠着这条道,三人骑马仅用了五天,就抵达了成都。
灵巧儿和熊津公主刚松了口气,以为终于熬出了头,灭世之雪的一句话却让她们瞬间提起心来:“西雪山被大雪山环绕,那地方不是谁都能进的。若人的‘气场’与大雪山不契合,一踏入就会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四肢发软、恶心想吐;若是不肯退出去,轻则全身抽搐、不省人事,重则直接丧命。”
灵巧儿心里一沉——哪是什么“气场不契合”,分明是高原反应!她瞬间明白,西雪山的海拔绝对不低,主峰恐怕更高。按灭世之雪的描述,那地方大概就是后世横断山脉的一段,大雪山的位置,约莫在邛崃山脉一带。而“常年积雪”的设定,更印证了她的猜测——海拔大概率在五千米以上。
她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暗自担忧:前世到五千米海拔时,她就头疼欲裂、浑身不适,如今这副古代的身躯,能扛得住吗?
一踏入蜀国都城成都的城门,灭世之雪周身的气场便悄然变了——先前在秦岭、汉中时的警惕与疏离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熟稔。她不再像此前那般四处张望、辨认方向,而是径直牵着马,沿着街巷穿梭,脚步轻快且笃定,仿佛这片城池的每一条路、每一处转角,都早已刻进了她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