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235章 一碗米饭堵了肠,岐大夫巧解九旬忧

第235章 一碗米饭堵了肠,岐大夫巧解九旬忧(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白术是健脾的好手。"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道,"《本经》说它'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炒过之后性子更温和,最适合老年人。黄芪呢,就像给脾胃请了个帮手,让它有力气干活。"他又拿起颗饱满的麻子仁,"这麻子仁《伤寒论》里就有记载,治'脾约'证,您这情况就像河道干了,得先引水,再慢慢疏通,不能硬挖。"

李桂兰凑近看药方,见都是些常见药材,不由有些疑惑:"大夫,不用点猛药吗?都六天了......"

"猛药?"岐大夫笑了,眼角堆起细密的纹路,"老太太这身子就像陈年的宣纸,泼上浓墨准得破。您看那屋檐下的冰棱子,太阳一晒慢慢化了才好,要是用锤子砸,准得伤着瓦当。"他指着窗外,"《金匮要略》里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老年人的病,多半是脾胃先弱了。这陈皮理气,白蜜润肠,都是顺着性子来,不较劲。"

正说着,药童端来两碗热茶,岐大夫示意周老太先喝着:"您这情况,不单是药的事。回去把米饭泡在米汤里焐软了再吃,每天早上喝碗小米粥,里头放两颗红枣。《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谷得做得软和了,才能养人。"

周老太捧着茶碗,掌心被烫得暖暖的:"那牛肉还能吃吗?我这辈子就好这口。"

"能吃。"岐大夫点头,"炖得烂烂的,切成肉末拌在粥里,牛肉性温,能补气血。只是别吃多了,就像给老水车添水,一次添太多准得溢出来。"他提笔在药方下方添了行小字,"这药熬的时候放块生姜,三片就行,您年轻时候受的寒,得慢慢往外驱。"

李桂兰把药方折好放进包里,又想起件事:"大夫,我妈说擦纸的时候总有一点点,这是咋回事?"

岐大夫往药碾子里放了些柏子仁,慢悠悠地碾着:"那是气虚不能固摄,就像袋口没扎紧,总会漏点出来。等脾胃气足了,自然就好了。《难经》里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足了才能把糟粕推出去,也才能守得住。"他停下碾药的手,"回去熬药的时候,第一遍大火烧开,再小火煎半个时辰,倒出来;第二遍加的水比第一遍少些,煎二十分钟,两次的药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喝,温温的喝最好。"

周老太起身时,腿竟比来时利索些,她回头望着满墙的药柜,忽然问:"大夫,您这药柜里,是不是啥病都能治?"

岐大夫笑着摇头:"哪能呢。医能治病,不能治命。但只要顺着天地的性子,按着四季的规律,人就能少生病。就像您这肠胃,年轻时受了寒,老了就得温着养;吃惯了软食,就别突然换硬的。《黄帝内经》说'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出了岐仁堂,日头已经升高,青石板上的水迹渐渐干了。周老太走得稳当,嘴里念叨着:"回去就让小胡把米多泡会儿,熬得烂烂的......"李桂兰扶着母亲,闻着帆布包里飘出的淡淡药香,心里踏实了不少。

三天后,李桂兰特意绕到岐仁堂,手里提着袋刚出锅的糖糕:"大夫,太谢谢您了!我妈昨天早上就顺畅了,今天说要亲自来谢您,我没让她折腾。"

岐大夫正在整理药柜,闻言笑着摆手:"不用谢,是老太太自己底子好。记得让她别一下子吃太多,慢慢加量。"他拿起块糖糕,"这东西也得少吃,粘在胃里不好消化。"

药童在一旁碾着山药,听着这话忍不住问:"师父,为啥同样是米饭,有人吃了没事,老太太吃了就不行?"

岐大夫把糖糕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就像同样的种子,种在肥田和薄田里,长出来的庄稼能一样吗?《温热条辨》里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看病就像量体裁衣,得顺着病人的性子来。"

说话间,门外又响起铜铃声,岐大夫抬头望去,见是位抱着孩子的妇人,连忙招呼:"快进来,孩子咋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副《黄帝内经》拓片上,"不治已病治未病"几个字,在药香里静静流淌。周老太的故事,就像投入湖心的颗石子,泛起的涟漪慢慢散开,融入岐仁堂日复一日的寻常烟火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