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249章 岐仁堂温中汤:一碗热药散寒瘀

第249章 岐仁堂温中汤:一碗热药散寒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一边用戥子称药一边说,声音里带着药碾子似的质感:"你这胀是虚胀,不是实火。实火的胀摸起来硬邦邦,按下去更痛;你这是软胀,按下去还能松快些,是寒气裹着湿浊,把脾胃的气机堵死了。"

小吴凑过来记药方,见师父抓了干姜、白术,忍不住问:"师父,不用枳实厚朴这些破气的?"

"傻小子。"岐大夫把三钱干姜倒进草纸,"他这脾阳都快灭了,再用破气药,不就跟拆快塌的房子似的?得先添柴,再清淤。"他指着药方子,"干姜三钱,这是君药,就像给冻僵的灶台添把干柴,先把脾阳烘起来;白术五钱,燥湿健脾,好比给淤了泥的水道清淤;茯苓四钱,渗湿利水,让湿浊顺着小便走;半夏三钱,降逆止呕,把往上冲的胃气拽回来;厚朴二钱,理气消胀,但得用姜汁炒过,减了燥性,免得伤了正气;最后加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调和诸药,就像给灶台垫稳了砖,免得柴火乱窜。"

苏春燕端来碗刚熬的小米粥,想让牛老五抿一口,刚递到嘴边就被他偏头躲开:"沾不得......沾了就恶心......"他喉结使劲往下咽,却"呕"地又吐出些清水,溅在棉袄上,很快结了层薄冰。

"别急着吃喝。"岐大夫把药包好,用麻绳捆成十字结,"先煎药,头煎大火烧开,小火炖半个时辰,倒出来晾温了再喝。喝的时候躺着,用热水袋捂肚子,让药劲儿慢慢渗进去。"他忽然想起什么,又从抽屉里摸出个小纸包,"这里面是砂仁,每次煎药时捏三粒进去,捣碎了放,能醒脾开胃,让药劲儿更好地往脾里钻。"

牛老五攥着药包的手微微发颤,指节都捏白了:"岐大夫,我这病......能好不?家里那几分地的菠菜还没收,再冻两天就全烂了......"

"放心。"周阿婆往他兜里塞了个暖手宝,是唐晓星直播抽奖得的,粉嘟嘟的小猪造型,"你这是寒邪伤了脾阳,又不是啥绝症。当年我家老头子在砖窑干活,被窑气呛着,也是肚子胀得像鼓,就靠岐大夫这方子,三服药就下地了。"

正说着,钱壮壮拎着个保温桶进来了,桶上还印着"社区送温暖"的红字:"牛婶听说你病了,让我把这锅山药粥带来,说熬了仨钟头,烂乎乎的好消化。"他掀开桶盖,一股米香混着山药的甜气漫开来,牛老五的喉结明显动了动,眼睛里也有了点光。

"现在还不能喝。"岐大夫按住他要伸的手,"等喝了药,不吐了再慢慢喂。记住,药渣别扔,晚上用布包着热敷肚子,里外都透着热气,好得快。"

牛老五被钱壮壮扶走时,雪已经小了些,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在巷口的雪地上洒了片金辉。苏春燕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什么,追出去喊:"让牛婶给你换件新棉花的棉袄!你那旧棉袄的棉花都板结了,不挡风!"

过了三天,牛老五自己拄着根枣木棍来了。他换了件深蓝色的新棉袄,看着厚实不少,脸虽然还黄,但眼窝的青气散了些,肚子也瘪下去不少,走路不用再弓着腰。"岐大夫!"他一进门就作揖,声音亮堂多了,"您那药真神!头煎喝下去,后半夜就放了个响屁,暖乎乎的,早上起来拉了泡稀屎,黄乎乎的,拉完肚子就松快了!"

小吴正在给当归切片,闻言笑:"那是湿浊排出来了。"

"今儿能喝半碗粥了。"牛老五摸着肚子,脸上露出点血色,"就是还有点恶心,嘴里发淡。"

岐大夫给他把了脉,这次的脉明显有力了些,不像之前那样细弱:"苔也薄了,说明寒邪在退。"他又开了个方子,减了干姜的量,加了三钱党参,"再吃三付,这党参能补元气,好比给灶台添了新炭,让火能烧得更久。"

周阿婆这时端着个砂锅过来了,锅里炖着羊肉萝卜,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给你炖的,放了当归生姜,补补气血。"她往牛老五碗里舀了一勺,"你这病是累出来的,开春别贪黑下地,庄稼是种不完的,身子骨才是根本。"

牛老五捧着碗,眼泪"吧嗒"掉在汤里:"周阿婆,您老比我那口子还疼人......"

"谁让你是咱青云巷的常客。"苏春燕往他碗里加了勺辣椒油,"微辣的,暖暖胃。"

唐晓星举着手机从里屋跑出来,镜头对着牛老五:"家人们快看!牛叔好得差不多了!这就是咱岐仁堂的方子,专治冬天里的寒胀......"话没说完就被苏春燕拍了下后脑勺:"别瞎播,人家还病着呢。"

巷口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药柜的铜环上,晃出细碎的金斑。小吴在给牛老五抓最后一服药,嘴里哼着刚学的药方歌:"干姜白术暖脾阳,茯苓半夏祛湿浊......"周阿婆坐在藤椅上剪"福"字,剪刀"咔嚓"响,剪出的鲤鱼尾巴,正好对着牛老五憨厚的笑脸。

苏春燕往灶里添了块煤,火苗"噼啪"窜起来,锅里的羊肉萝卜汤"咕嘟"着,香气漫出面馆,和着巷子里的煤烟味、烤红薯味,在腊月的风里,酿成了青云巷特有的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