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349章 岐仁堂里不分科——老街大夫的"通治"故事

第349章 岐仁堂里不分科——老街大夫的"通治"故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四、脚肿的老周与"湿滞下焦"

老周把裤腿往上卷,小腿肿得发亮,一按一个坑,半天起不来。他叹着气:"不光肿,还麻,走路跟踩在棉花上似的,晚上躺床上,腿怎么放都不得劲。"

岐大夫看他舌苔厚腻发黄,按脉时脉沉迟,指尖一按就像陷进泥里。"是不是总在潮湿的地方待着?"

"可不是,我那修鞋摊在屋檐下,下雨时雨水顺着墙根流,摊底下总潮乎乎的,我一天坐八九个钟头,膝盖以下老泡在潮气里。"

"这是湿邪钻进骨头缝和腿肚子里了。"岐大夫指着他的腿,"《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你这脾运化不动水,湿邪往下沉,滞在腿脚这儿,就肿、就痛。湿邪郁得久了,还会生热,所以舌苔带点黄——这就像墙角阴湿的地方,不光潮,还容易长霉。"

老周皱着眉:"那得把湿气从骨头缝里赶出来?"

"得温阳化湿,让气血活起来。"岐大夫写了方子,"用真武汤加减:附子温阳,就像给身子生个小火炉;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散寒;再加些牛膝,引药往下走,专门治腿脚的湿。这方子能把腿脚的湿邪化成水,从小便排出去,骨头缝里没了潮气,疼自然就轻了。"

他又叮嘱老周:"别在潮地方久坐了,晚上用花椒、艾叶煮水泡脚,水要没过膝盖,泡到微微出汗。鞋里垫双晒干的艾叶包,吸吸潮气。"

老周刚走,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低着头进来,袖口往下拽了拽,露出的手腕上起了一片红疹子,痒得她直挠。

"李老师家的小雅吧?"岐大夫认出她是巷尾小学的学生,"这疹子多久了?"

小雅声音细若蚊蝇:"快一个星期了,开始就几个,后来越挠越多,背上、胳膊上都有,痒得睡不着觉。我妈带我校医院看,人家让去皮肤科,开了药膏抹了没用,还更痒了。"

五、湿疹的小雅与"湿走皮间"

岐大夫让小雅解开校服扣子,见她后背、胳膊上满是红疹子,有些地方被挠破了,渗着水。看她舌苔薄白腻,脉浮缓。

"最近是不是总吃零食?"岐大夫问。

小雅脸一红:"我妈忙,中午总给我钱买辣条、冰可乐......"

"这就对了。"岐大夫放下脉枕,"你这是湿邪跑到皮肤里了。小孩子脾本来就弱,辣条是辛辣的,冰可乐是寒凉的,一辣一冰,脾就乱了套,运化不了的湿邪没处去,就往皮肤底下钻,钻到哪儿,哪儿就起疹子——这就像湿衣服捂在身上,久了就会闷出红疙瘩。"

小雅妈这时也赶来了,急得眼圈发红:"岐大夫,这孩子痒得整夜哭,到底是啥毛病啊?"

"是湿邪犯了肌肤。"岐大夫解释,"《金匮要略》里说'湿家身烦疼',湿邪在皮肤里窜,就会痒、会起疹子。得先把脾调过来,再把皮肤里的湿邪透出去。"

他写了方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杏仁能开毛孔,让湿邪从汗里透出去;连翘、赤小豆清热利湿,把皮肤里的湿邪往下导;再加些苍术、白术,帮着脾运化。这方子既能开表,又能健脾,双管齐下,湿邪没了,疹子自然就消了。"

又对小雅妈说:"别让孩子吃辣条、冰饮了,早上煮点红豆薏米粥,晚上少给她盖太厚,让皮肤能透透气。药膏别用了,越捂湿邪越出不来。"

六、失眠的赵老师与"湿扰心神"

傍晚时,巷尾小学的赵老师来了,眼下挂着黑圈,哈欠打个不停:"岐大夫,我这失眠快半个月了,躺下就睁着眼到天亮,脑子跟过电影似的,越想睡越精神。去那边的诊所,人家让我去看神经科,我想着还是您这儿靠谱。"

赵老师说自己不光失眠,还总觉得胸口闷,嘴里发黏,舌头像被胶水粘住似的,白天昏昏沉沉,腿沉得迈不开步。

岐大夫看她舌苔白腻,脉滑,问:"是不是最近总熬夜备课,还爱吃甜食?"

"可不是,毕业班忙,天天熬到半夜,抽屉里总备着蛋糕、饼干,饿了就啃两口。"

"这是湿邪缠上心神了。"岐大夫说,"《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你吃太多甜食,脾运化不了,湿邪就生出来了。湿邪往上走,缠着心,心就像泡在泥水里,怎么能安宁?所以睡不着,胸口闷。"

赵老师愣了:"失眠跟脾还有关系?"

"当然。"岐大夫拿起案上的蜡烛,"你看这蜡烛,灯芯被蜡油裹住了,火就忽明忽暗;心就像灯芯,被湿邪裹住了,神就不安稳。得把裹着心的湿邪去掉,再把脾补起来,灯芯亮了,自然就能安睡。"

他写了方子:"用温胆汤加减。半夏、竹茹能化掉缠着心的湿痰;茯苓、白术健脾;陈皮理气,让湿邪能走出去;再加些远志、合欢皮,帮着心神安宁。这方子能清掉心周围的湿邪,脾强了,湿邪不生,睡眠自然就好了。"

又叮嘱:"别熬夜了,甜食停了,晚上喝碗小米粥,睡前用梳子梳梳头,让气血顺顺。"

七、岐大夫的"不分科"道理

送走赵老师,天已经擦黑,小竹收拾着案上的方子,忍不住问:"师父,今天来的病人,头晕的、呕逆的、拉肚子的、脚肿的、起疹子的、失眠的,毛病都不一样,您却都说跟湿邪有关,还都从脾上着手,这就是您常说的'不分科'吧?"

岐大夫点了盏油灯,昏黄的光映着墙上挂的《黄帝内经》挂图。"你看这张图,五脏六腑像一串珠子,用经络串着,牵一发而动全身。脾是管运化水湿的,脾弱了,湿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滚到哪儿,哪儿就出毛病——滚到头上是头晕,滚到心口是呕逆,滚到肠子里是腹泻,滚到腿脚是肿痛,滚到皮肤是疹子,滚到心里是失眠。"

他拿起案上的茶壶,往几个茶杯里倒水:"你看这壶水,倒进不同的杯子,样子不一样,但源头都是一壶水。病人的毛病看着分属'头'、'胃'、'肠'、'腿'、'皮肤'、'心',但根源可能都是一个——就像今天这些人,都是脾不化湿,湿邪乱窜。要是像别的地方那样分科室,张婶去看头晕科,老王去看胃病科,老周去看骨科,小雅去看皮肤科,赵老师去看神经科,各科都只盯着自己那杯子里的水,忘了源头是一壶水,能治好吗?"

小竹摇摇头:"肯定不能。就像师父说的,光擦桌子不扶稳杯子,水还是会洒。"

"正是这个理。"岐大夫捋着胡子笑,"中医从来不分科,因为人是个活整体,不是拆开来的零件。治病就像治水,得找到源头,疏通河道,让水归正道。脾是水湿的源头,经络是河道,把脾补好,经络通了,湿邪自己就顺了,不管它在头上还是脚上,自然就好了。"

这时,张婶的儿子跑进来,举着手里的空药碗:"岐大夫,我妈喝了两服药,今天不晕了,说能下地择菜了!"

岐大夫摆摆手让他回去,转头对小竹说:"你看,不用管它是'脑袋的病'还是'脖子的病',把湿邪化了,头晕自个儿就好了。这就是中医的'全科'——不治'病',治'人';不治'局部',治'整体'。"

窗外的栀子花香又飘了进来,混着艾草味,在油灯下慢慢漾开。岐仁堂的木门虚掩着,案上的《伤寒论》还摊在"湿病"篇,仿佛在说:这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分科的病",不过是气血阴阳的偏失,找对了根源,一碗汤药,便能让全身的气血重新归位,就像老街的青石板路,雨过之后,自然会透出原本的清亮。

夜渐深,岐仁堂的灯还亮着,等着下一个需要"扶稳杯子"的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