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2章 娃抽风别乱喂“镇惊药”,补好脾胃才是真治本

第422章 娃抽风别乱喂“镇惊药”,补好脾胃才是真治本(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岐大夫重新拿起笔,在纸上慢慢写着药方,一边写一边解释:“对付这种‘虚风抽搐’,得用‘培土生金、升清降浊’的法子。我给乐乐开两个方子,一个六君子汤,一个补中益气汤,合在一起用。”

他指着药方上的字,逐味药解释:“六君子汤里的党参、白术,就像给‘气血加工厂’添人手——党参补脾气,白术健脾燥湿,《神农本草经》里说党参‘主补中益气,和脾胃’,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这两味药能把脾胃的‘产能’提上来。茯苓、甘草是修‘仓库’的——茯苓健脾渗湿,把脾胃里的湿气排出去,甘草调和诸药,像胶水一样把其他药的功效粘在一起。还有陈皮、半夏,是清‘库存废料’的——陈皮理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乐乐流的口水、肚子里的胀气,都是‘痰湿’,这两味药能把这些废料清出去,让脾胃的‘生产线’转起来。”

“那补中益气汤呢?”林秀追问。

“补中益气汤是给‘加工厂’装‘传送带’的。”岐大夫又指着药方,“黄芪、党参是给传送带加动力,黄芪能‘补气升阳’,像给运输队配了拖拉机,《本草纲目》里说黄芪‘补气诸药之最’,能把脾胃产生的清气往上送;升麻、柴胡是搭‘高架桥’,专门把清气送到四肢肌肉,解决‘清阳不升’的问题。你们想,筋肉得到了清气的滋养,就像小苗喝到了水,自然就不抽了;脾的‘摄涎’功能恢复了,口水这个‘水龙头’也就关紧了。”

写好药方,岐大夫又叮嘱煎药的方法:“这药得用砂锅煎,先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出两碗药汁,分早晚两次喂,温温的喂,别放糖。另外,乐乐的饮食得改——生冷零食、甜饮料全停了,每天吃小米粥、山药泥、蒸南瓜,这些都是健脾的。还有,别让孩子跑太累,脾虚的孩子不耐劳,累着了容易复发。”

林秀把药方叠得整整齐齐,揣进怀里,又给岐大夫鞠了一躬:“谢谢您,岐大夫!我们这就回去煎药,一定按您说的做。”

张强抱着乐乐要付钱,岐大夫摆摆手:“先别急着给钱,等孩子好了再说。这药吃三副,下周一再来复诊,我看看情况再调方。”

一周后的清晨,岐仁堂刚开门,就听见一阵欢快的笑声。林秀和张强领着乐乐来了,小家伙穿着蓝色的小外套,手里攥着一个苹果,小脸红润了不少,眼神也亮了,看见岐大夫就喊:“爷爷好!”

“乐乐不抽了?”岐大夫笑着问。

“不抽了!”林秀笑得合不拢嘴,“吃了第一副药,那天晚上就没抽;吃第二副,口水也少了;现在能吃小半碗饭了,昨天还跟着小区的小朋友跑了一圈呢!”

岐大夫给乐乐再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舌苔也薄了。他点点头:“很好,脾胃的功能慢慢恢复了。再给你调调方,把补中益气汤里的升麻、柴胡减量,加一味炒山药,更平和些,再吃五副,巩固巩固。”

又过了半个月,乐乐彻底好了,脸色红扑扑的,一顿能吃一碗饭,再也不流口水,抽风的毛病也没复发。林秀和张强特意给岐仁堂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医小儿顽疾”。

那天下午,老街坊李婶来买调理脾胃的药,看见锦旗就问:“岐大夫,又治好一个难病?”

岐大夫坐在藤椅上,晒着太阳,慢悠悠地说:“也不是什么难病,就是家长容易走进‘见症治症’的误区。现在的孩子,零食多,冷饮多,脾胃最容易受伤。《难经》里说‘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这‘行善瘈’就是抽搐啊。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抽风就慌,忙着镇惊,却忘了‘脾为五脏之本’,脾胃好了,气血足了,病自然就好了。”

李婶点点头:“可不是嘛,我邻居家的孩子也是,总眨眼、耸肩,去医院说是‘抽动症’,吃了半年药也没好。您说,这是不是也和脾虚有关?”

“很有可能。”岐大夫说,“那些孩子大多不爱吃饭、大便干或者稀,脸色也不好,都是脾虚的表现。治这种病,不能光靠镇定剂,得从脾胃调起,就像给庄稼培土,土肥了,庄稼才能长得壮。”

夕阳透过岐仁堂的窗户,洒在案头的《神农本草经》上,书页泛着温暖的光。乐乐的故事,就像一颗石子,在青溪老街的居民心里激起了涟漪——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岐仁堂调理脾胃,不是因为孩子生病了,而是想让孩子的“后天之本”更稳固。

岐大夫常说:“治病就像修房子,脾胃是地基,地基稳了,房子才能经得起风雨。孩子的身体娇嫩,更要护好脾胃这个‘根’,别等‘根’烂了,再去修墙补瓦,那就晚了。”

这便是岐仁堂里的“止抽玄机”——不是靠猛药镇惊,而是靠温和的药方补好脾胃,让孩子的身体自己生出“抗邪”的力量。就像《伤寒论》里说的“扶正以祛邪”,这朴素的医理,藏着中医最深厚的智慧,也藏着岐大夫四十年行医的初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