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大姐撒尿带屎,岐大夫两剂药断根(2 / 2)
他又走到药柜前,开始抓药:“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里的方子,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组成。这方子,就是专门补中气、升提下陷之气的。”
张桂兰凑过去看:“这里面还有白术和甘草啊?跟五苓散里的一样吗?”
“作用有相通的,也有不同的。”岐大夫耐心解释,“白术还是补脾胃的,甘草能‘调和诸药’,就像乐队的指挥,让其他药材的功效能更好地发挥。关键是这黄芪和党参——黄芪是‘补气要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它就像给你中气这根‘顶梁柱’换了根新的,又粗又结实,能稳稳撑起五脏六腑。党参呢,《本草从新》里说它‘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它能帮着黄芪补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出中气,就像给顶梁柱添砖加瓦。”
“再看这当归,《神农本草经》讲‘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它能补血。中医说‘气血同源’,气靠血养,血靠气行,光补气不补血,气就像没根的树,长不牢。当归能给气‘扎下根’,让补上去的中气更稳固。”
岐大夫拿起升麻和柴胡:“这两味药是‘升提’的关键。《本草纲目》说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柴胡‘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它们俩就像给中气装了个‘升降机’,能把下陷的气‘往上提’,让该在上面的脏腑回到原位,大肠不再下坠,肛门的固摄力自然就强了。”
最后,他拿起陈皮:“陈皮能理气健脾,《本草纲目》说它‘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补药大多滋腻,容易‘堵’住气机,陈皮就像给肚子里‘通通风’,让补进去的气能顺畅运行,不胀气,也能让升提的气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您这么一说,我就全明白了!这方子真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那我得喝多久啊?”
“先拿七剂,还是一天一剂,早晚温服。”岐大夫把药包好,“喝的时候注意,别吃生冷的、油腻的,也别太累,中午抽空歇半个钟头,让脾胃能好好吸收药效。等七剂喝完,你再来,咱根据情况调整方子,一般再巩固两三周,这毛病就能彻底好利索。”
“哎!谢谢您岐大夫!”张桂兰接过药包,又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根刚煮好的玉米,“这是我自己家种的,甜得很,您尝尝!”
岐大夫推辞不过,接了一根:“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回去好好吃药,有啥不舒服随时来问。”
张桂兰刚走,隔壁开水果店的老李就进来了,手里拎着串葡萄:“岐大夫,刚听桂兰说她那‘难言之隐’好了?我家老婆子最近也有点毛病,咳嗽的时候总漏尿,是不是跟桂兰的病一个道理啊?”
岐大夫笑着请他坐下:“差不多,都是中气不足导致的。你家嫂子是不是也总操心,帮着儿子带孙子,还得看店?”
“可不是嘛!”老李一拍大腿,“天天从早忙到晚,咳嗽有大半年了,最近一咳嗽就漏尿,出门都得带护垫,跟我抱怨好几回了。那您看,也能按桂兰的方子治不?”
“得先让嫂子来看看舌苔、把把脉,辨证论治才能开药。”岐大夫解释,“虽然都是中气不足,但每个人的体质、症状轻重不一样,方子得稍微调整。比如嫂子咳嗽,可能还得加点润肺止咳的药,像杏仁、桔梗之类的,既补中气,又治咳嗽,这样效果才好。”
“哎!我回头就带她来!”老李放下葡萄,“您这岐仁堂真是咱们街坊的福气,啥疑难杂症到您这儿都能解决!”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脾胃论》,翻到“补中益气汤”那一页:“不是我本事大,是老祖宗的中医理论厉害。《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把人身体里的‘正气’补牢,气机升降有序,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很多病自然就好了。”
又过了半个月,张桂兰再次来到岐仁堂,这次是带着她的远房表妹来的。她穿着干净的连衣裙,脸上带着爽朗的笑,一进门就给岐大夫鞠了个躬:“岐大夫,我这毛病彻底好了!现在不管是小便还是咳嗽、打喷嚏,都不漏屎了,晚上也能睡安稳觉,小卖部的生意也理顺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她指着身边的表妹:“这是我表妹,从乡下过来,说她生完孩子后,总觉得肛门坠胀,有时候大便还脱出来,得用手推回去,我就赶紧带她来您这儿看看。”
岐大夫给张桂兰的表妹把了脉,看了舌苔:“也是中气下陷,跟桂兰刚开始的情况类似,只是你这是产后气血亏虚导致的,比桂兰多了点血虚的症状。”
他给表妹开了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了熟地、白芍补血,又加了枳壳理气升提:“你这情况,得慢慢补,先拿十剂,喝完再来,巩固一段时间,就能好利索。产后别总坐着,适当活动活动,帮着气血运行。”
表妹接过药包,感激地说:“谢谢您岐大夫!我在乡下看了好几个大夫,都没治好,没想到来这儿您一搭脉就知道啥毛病!”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岐大夫笑着说,“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不管是撒尿带屎、咳嗽漏尿,还是产后脱肛,只要找准了病机,用对方子,就能治病。就像修房子,不管是漏雨还是墙歪,只要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房子就能修得结实。”
张桂兰看着表妹拿着药包放心地离开,又对岐大夫说:“岐大夫,我现在逢人就说您的医术好!前几天王婶问我那毛病咋好的,我把您讲的‘中气’‘大小肠交’都跟她说了,她听得一愣一愣的,说回头让她老伴也来您这儿把把脉,调理调理身体。”
岐大夫笑着点点头,拿起桌上的茯苓片,继续捻了起来。晨光透过窗棂,洒在药柜上的药材上,也洒在岐大夫温和的脸上。岐仁堂里飘着淡淡的药香,这香味里,藏着老祖宗的中医智慧,也藏着岐大夫对街坊们的牵挂——他守着这家小小的诊店,用一根根药材、一张张药方,解着街坊们的“难言之隐”,也传承着中医“悬壶济世”的初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桂兰的小卖部依旧热闹,她再也不用为“撒尿带屎”的毛病发愁,吆喝声比以前更响亮了;老李的老伴喝了岐大夫开的药,咳嗽好了,也不再漏尿;张桂兰的表妹产后脱肛的毛病也渐渐好了,抱着孩子来岐仁堂道谢时,脸上满是笑容。
岐仁堂的木门,每天都在晨光中打开,又在暮色中关上。岐大夫依旧坐在药柜前,捻着药材,听着街坊们的故事,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为他们驱散病痛,也为这城乡结合部的烟火气,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药香。而“张大姐撒尿带屎,岐大夫两剂药断根”的故事,也成了街坊们茶余饭后的美谈,让更多人明白:中医不是“慢郎中”,更不是“不治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准,就能解人之困,救人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