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9章 岐仁堂里解“火”谜:产后妈妈的“假热真寒”记

第429章 岐仁堂里解“火”谜:产后妈妈的“假热真寒”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然后,岐大夫又抓了茯苓、泽泻、牡丹皮:“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泽泻性寒,味甘淡,能利小便、清湿热;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这三味药是六味地黄丸里的‘泻’药,茯苓和泽泻能把脾胃里积的水湿排出去,就像把锅里的积水倒掉,让锅能更好地受热;牡丹皮能清掉浮在表面的虚火,防止虚阳浮越得太厉害,不过它性微寒,用量会少一点,不会影响整体的温性。这八味药合起来,就是八味丸,也叫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里就有这个方子,专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病。”

抓完八味丸的药,岐大夫又开始抓补中益气汤的药:“姑娘不仅命门火衰,脾胃也虚得厉害,光补命门火还不够,得把脾胃的功能也提上来,所以要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里说‘脾胃虚弱,必补其中而升其阳’,这方子就是补脾胃、升阳气的。”

他拿起黄芪,说:“黄芪性微温,味甘,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姑娘自汗盗汗,就是气虚不能固表,黄芪能把毛孔关好,不让津液随便跑出去;还能把命门火的热气往脾胃送,就像给灶台装了个鼓风机,让火能更好地烧到锅里。”

接着是人参:“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本草纲目》里说它‘治男妇一切虚证’。姑娘产后元气大伤,人参能把丢失的元气补回来,让身体有劲儿。不过我给她用的是党参,党参性平,味甘,补气的力道没那么猛,更适合她这种虚不受补的情况,不会一下子把她补得上火。”

然后是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性温,味甘苦,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和茯苓一起,能把脾胃里的湿气除得更干净;当归性温,味甘辛,能补血活血,姑娘产后失血多,血虚也会加重气虚,当归能补血,让气血同补;陈皮性温,味辛甘苦,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补药容易滋腻,陈皮能让补药不堵在脾胃里,让气能顺畅地运行;升麻性微寒,味辛甘,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柴胡性微寒,味苦辛,能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这两味药能把脾胃里的阳气往上提,就像疏通灶台的烟道,让湿气和痰饮能排出去,《黄帝内经》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升上去了,拉肚子的毛病就能好。”

抓完药,岐大夫把药分成十几包,递给王桂兰,又仔细叮嘱:“老太太,这药得这么煎:八味丸的药和补中益气汤的药交替煎,今天煎八味丸,明天煎补中益气汤,每天一剂,分两次喝,早晚饭后半小时喝。煎药的时候,八味丸里的附子得先煎半小时,再放其他药,不然附子有毒性,先煎能把毒性去掉。喝药的时候,让姑娘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多吃点小米粥、山药粥,养养脾胃。”

他又转向李娟:“姑娘,你这病是产后元气耗损太多,得慢慢养,别着急,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别累着,给娃喂奶的时候也别太使劲,等命门火起来了,脾胃好了,这些症状自然就没了。”

李娟接过药,心里踏实多了,连连道谢:“谢谢您,岐大夫,我一定按时吃药。”

王桂兰也跟着道谢:“太谢谢您了,岐大夫,要是早来您这儿,娟儿也不用遭这么多罪了。”

婆媳俩走后,岐大夫又坐回柜台后,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记下李娟的病情和药方,边写边想:现在的人总把溃疡、发烧当上火,一不舒服就吃清热药,却不知道“寒极生热”的道理。《黄帝内经》里说“治病必求于本”,要是找不到病根,光治表面的症状,只会越治越糟。

过了半个月,李娟和王桂兰又来到岐仁堂,这次李娟的气色好了很多,脸上有了血色,也没穿那么厚的外套了。

“岐大夫,您真是神了!”王桂兰一进门就笑着说,“娟儿吃了您的药,拉肚子好多了,一天就跑一次厕所,也不肚子疼了;下午也不发烧了,盗汗也少了,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嘴里的溃疡也快好了,吃饭也不疼了;喉咙里的痰也少了,现在抱娃也有劲儿了!”

李娟也笑着说:“是啊,岐大夫,我现在感觉浑身都舒服,谢谢您。”

岐大夫给李娟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也不洪大无根了,又看了看舌苔,舌苔也不白腻了。他点点头:“不错,命门火起来了,脾胃也好多了,不过还得再巩固一段时间,我再给你调调方子,把附子的量减点,再吃半个月,巩固巩固,以后就不用吃药了,靠饮食调理就行。”

他又开了半个月的药,叮嘱李娟:“还是按时吃药,别吃生冷的东西,多吃点有营养的,好好养着,以后就没事了。”

又过了半个月,李娟抱着孩子,和王桂兰一起来到岐仁堂,这次李娟的气色更好了,容光焕发,孩子也睡得很香。

“岐大夫,娟儿的病全好了!”王桂兰高兴地说,“现在娟儿不拉肚子了,不发烧了,溃疡也没了,痰也没了,精神头也好得很,天天能抱着娃在小区里散步呢!”

李娟抱着孩子,笑着说:“谢谢您,岐大夫,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现在我也能好好照顾娃了。”

岐大夫看着李娟和孩子,心里也很高兴:“好了就好,以后好好养身体,产后身子虚,得多注意,有不舒服的地方就来看看。”

临走时,王桂兰非要给岐大夫塞几个土鸡蛋,岐大夫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婆媳俩抱着孩子走远的背影,岐大夫想起《伤寒论》里的一句话:“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治病就像种地,得知道土地缺什么,缺肥就施肥,缺水就浇水,缺阳气就补阳气,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把病治好。

诊堂里的药香依旧,绿毛龟还在青石盆里慢悠悠地爬着,岐大夫又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写下新的病例,他知道,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来到岐仁堂,而他会一直在这里,用中医的智慧,为大家解除病痛,就像他的祖辈一样,守着这家老诊堂,守着这份医者仁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