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岐仁堂里解“坠”忧:岐大夫巧治产后“生肠不收”(2 / 2)
岐大夫又叮嘱了些日常注意事项:“如厕时千万别久蹲,久蹲会让腹压增加,中气更难升提,就像给本就下垂的气球再加重物;喂奶时可以用手掌焐着后腰,平时没事多躺着休息,少弯腰提重物,让身体有时间慢慢恢复气血。《温热论》虽讲温病,但其中‘顾护正气’的道理同样适用,你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养正气,正气足了,病自然就好了。”
夫妻俩千恩万谢地拿着药方离开,岐仁堂里又恢复了宁静。一旁抓药的徒弟不解地问:“师父,这‘生肠不收’为何不用升麻、柴胡这类升提之药?”
岐大夫捋了捋胡须:“晓婷产后阴虚,柴胡、陈皮性燥,《本草纲目》言柴胡‘性微寒,味苦’,虽能升阳,但易耗伤阴液;陈皮理气,却偏于燥烈,对她这般虚体,反而不妥。川芎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性温而不燥,更适合她的体质。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而非死守成方,《伤寒论》的精髓就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便是‘方随证转’的道理。”
一周后,晓婷夫妻俩再次来到岐仁堂。这次晓婷的气色明显好了很多,脸上有了红晕,说话也有力气了。“岐大夫,您的药太神了!我喝了三天,就觉得下身不那么坠胀了,腰酸也缓解了,现在抱孩子都不费劲了。”晓婷兴奋地说,丈夫也笑着补充:“我每天晚上都给她用手心熨腰肚,她都说暖暖的,特别舒服。”
岐大夫再次给晓婷把脉,脉象比之前沉稳有力了许多。他点点头:“气血渐复,中气渐升,但仍需巩固。我再给你调整一下药方,减黄芪用量,加白芍、熟地,增强养血之效,《金匮要略》有‘妇人产后,宜补不宜泻’,后续调理当以养血滋阴为主,兼顾益气。”他又叮嘱道:“回家后可以适当做些提肛动作,就像轻轻收缩肛门,再缓缓放松,这能辅助增强盆底之气,好比给气球的气阀增加弹性,但切记不可过度劳累。”
晓婷认真记下,又问:“岐大夫,我小区里好多大妈跳广场舞都喜欢绑收腹带,说能塑形,这对身体好吗?”
岐大夫摇了摇头:“那些大妈大多气血渐衰,带脉松弛,绑收腹带看似能收紧腹部,实则阻碍气血运行,《黄帝内经》云‘气血不通则百病生’,长期如此,反而会加重内脏下垂。真正的塑形,是靠内在气血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就像风筝要有足够的线力才能高飞,身体要有足够的气血才能支撑脏腑,盲目外在加压,只会适得其反。”
说话间,门口又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手里牵着个小女孩,也是一脸愁苦。“岐大夫,我这肚子自从生了二胎就一直坠胀,去城里检查说是什么‘盆底肌松弛’,做了康复训练也没用,您看这是咋回事?”
岐大夫让她坐下把脉,片刻后说道:“你这也是中气下陷之证,只不过比晓婷更甚,还兼夹了肝郁气滞。《难经》有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你产后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操持家务,劳心劳力,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气血更难升提。”他转头对晓婷夫妻俩说:“你们看,现在很多城乡妇女都有这毛病,要么产后急于恢复身材,要么过度劳累,忽略了气血的调养,这都是违背了《脾胃论》‘劳则气耗’的道理啊。”
晓婷看着那位妇女,仿佛看到了之前的自己,忍不住分享起自己的调理经验:“大姐,你听岐大夫的,千万别绑收腹带,也别乱补,清淡饮食,好好休息,再按岐大夫说的用手心熨腰肚,肯定能好。”
三个月后,晓婷带着锦旗再次来到岐仁堂,此时的她容光焕发,抱着活泼可爱的儿子,完全看不出之前的病态。“岐大夫,谢谢您!我去城里复查,医生都说我恢复得特别好,一点后遗症都没有。现在小区里好多宝妈都来问我调理的方子,我都推荐她们来您这看看。”
岐大夫接过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治沉疴,仁心仁术暖人心”,他笑着说:“不用谢我,这都是中医的智慧。《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产后调理,重在‘养’而非‘治’,顺应身体的规律,补充气血,畅通气机,身体自然能自愈。就像春天放风筝,找准风向,轻轻牵引,风筝就能飞得又高又稳,若是强行拉扯,反而会断线坠落。”
晓婷点点头,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觉得城里的东西才好,迷信高科技的产后修复,现在才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才是最适合我们身体的。岐大夫,您这岐仁堂就像我们城乡妇女的‘健康驿站’,以后有啥不舒服,我们都来您这!”
岐大夫哈哈一笑,指着药柜上的匾额:“‘岐仁堂’三个字,讲究的就是‘岐黄之术,仁心济世’。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身体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再加上耐心调养,任何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岐仁堂的木窗,洒在整齐排列的药材上,散发出淡淡的药香。晓婷抱着孩子,和丈夫一起走出岐仁堂,老街的石板路上,留下了他们轻快的脚步声。岐大夫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又低头整理起药材,准备迎接下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
这“生肠不收”的毛病,在岐仁堂里不知治愈了多少城乡妇女。岐大夫常说,中医治病,治的不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生活的误区。那些看似复杂的妇科杂症,根源往往在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而岐仁堂的存在,就像一盏明灯,用古老的中医智慧,照亮了现代人的健康之路,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健康,不在于外在的修饰,而在于内在的气血充盈、气机调和,这便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养生真谛,也是岐大夫悬壶济世的初心所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岐仁堂的名声越来越响,城里的、乡下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药柜后,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用一根根银针、一碗碗汤药,化解着患者的病痛,也传承着中医的智慧。而晓婷的故事,也成了岐仁堂里流传最广的佳话,提醒着每一位产后的女性,善待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