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40章 岐仁堂巧治虚火:打工嫂咳血不止,不是灭火是补阴

第440章 岐仁堂巧治虚火:打工嫂咳血不止,不是灭火是补阴(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老张接过处方,连连道谢:“谢谢岐大夫,我们一定按您说的做。”

“治病不仅要靠药,更要靠养。”岐大夫叮嘱道,“《黄帝内经》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秀兰这病,根源就是劳累过度,暗耗阴血。回去之后,你要多分担家务,让她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最好能小憩半个时辰,养养心神。饮食上,可以多喝些山药粥,既能健脾养胃,又能滋补肾精;午后可以用麦门冬、五味子各五克,泡水代茶饮,能生津止汗,滋养肺阴。”

王秀兰点点头:“岐大夫,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这么拼命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秀兰遵医嘱服药、调理,老张也果真包揽了大部分家务和店铺的活儿,让她安心静养。一周后,王秀兰再次来到岐仁堂,面色红润了不少,咳嗽也减轻了许多,不再吐血,盗汗的症状也明显好转。

“岐大夫,您的药真管用!”王秀兰感激地说,“我现在感觉身上有力气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了,手脚也不僵了。”

岐大夫给她把了脉,笑道:“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舌红少苔的情况也改善了,说明阴血在逐渐恢复,阳气也归位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常年劳累导致的亏虚,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回来的,还得继续调理。”

他稍作调整,在原方基础上减少了桂枝、附子的用量,增加了当归三钱、白芍三钱,说道:“现在要侧重养血柔筋,当归、白芍都是养血的佳品,《神农本草经》说当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加入这两味药,能更好地滋养阴血,濡养筋脉。”

又过了一个月,王秀兰的咳嗽、发热、盗汗等症状基本消失,浑身疼痛的感觉也没有了,整个人精神焕发。她和老张特意给岐仁堂送了一块“妙手仁心,辨证施治”的牌匾,挂在了堂屋的正中央。

这天,老巷里的李大妈听说了王秀兰的事,也来到岐仁堂,她最近总是反复口腔溃疡,口干舌燥,以为是上火,吃了不少清热的凉茶,却没什么效果。

“岐大夫,您看我这是不是也和秀兰一样,是虚火啊?”李大妈问道。

岐大夫给她把了脉,说道:“你这脉象也是细数,舌红少津,确实是虚火。你是不是经常熬夜打牌,还爱吃辛辣的东西?”

李大妈不好意思地笑了:“您真是神了,我最近迷上了广场舞,晚上跳完舞又和姐妹们打牌,常常到半夜,还爱吃点麻辣小吃。”

“这就对了。”岐大夫说道,“熬夜伤阴,辛辣食物耗伤津液,导致阴血亏虚,虚火上升,就会出现口腔溃疡、口干舌燥的症状。你这情况,和秀兰的病机相似,只是程度较轻,不用吃汤剂,用食疗和茶饮调理就行。”

他给李大妈建议:“每天早上吃两粒金匮肾气丸,用温水送服,引火归元;午后用麦门冬、五味子、枸杞各五克,泡水喝,滋养阴津;晚上煮点山药百合粥,健脾养胃,滋阴润肺。最重要的是,要少熬夜,少吃辛辣食物,《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大妈连忙记下:“谢谢岐大夫,我以后一定改,再也不熬夜打牌了,也不吃麻辣小吃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王秀兰彻底康复了,店铺也雇了一个伙计帮忙,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操劳,每天按时作息,饮食规律,整个人容光焕发,一点也看不出曾经得过重病。她还经常带着身边的朋友、邻居来岐仁堂咨询,分享自己的调理经历。

这天,岐仁堂里来了不少人,都是听说了岐大夫巧治虚火的事,特意来请教的。小宇看着满屋子的人,笑着对岐大夫说:“师父,现在大家都知道‘虚火要补,实火要泻’了,再也不会盲目清热了。”

岐大夫捋了捋胡须,笑道:“《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中医养生的根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像秀兰一样,常年劳累,暗耗阴血,导致虚火上升。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上火’症状,却不知道根源在于阴血亏虚,一味地清热泻火,反而会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他拿起桌上的《金匮要略》,说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脉相承。每一个病症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病机,只有找准病机,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像秀兰的病,我们以滋肾阴、温肾阳、健脾胃、敛肺气为法,用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加减,从根本上补充阴血,引火归元,重建身体的阴阳平衡,这才是治病的关键。”

人群中,王秀兰深有感触地说:“是啊,我以前总以为拼命干活就能让日子变好,没想到差点把命搭进去。多亏了岐大夫,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让我明白了养生的道理。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养生不是和症状对抗,而是顺应身体的规律,劳逸结合,滋养身体的根本。”

岐大夫点点头:“养生如治水,堵不如疏,补不如调。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系统,阴阳平衡才能正常运转。当身体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盯着表面的症状,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调理,才能让身体恢复健康。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也是岐仁堂一直坚守的初心。”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岐仁堂的窗户,洒在案台上的中药罐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铜铃依旧在风中“叮铃”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岐大夫悬壶济世的故事,也在传递着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八个大字,在余晖中显得愈发清晰,指引着人们走向健康的道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