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源点回响·铁幕试炼(1 / 2)
伊芙琳关于“战略性反击”的指令,如同一道划破战争迷雾的闪电,为秩序联盟应对“织网者”威胁指明了新的、更具主动性的方向。然而,通往反击的道路,远比构建防御的“铁幕”更加崎岖难行,它要求对“源初之海”的理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甚至需要触碰莉亚娜所感知到的、那更为玄奥的“源点之鸣”。
“共生结构解析项目组”的重心再次调整,一个新的、代号为“鸣动探针”的子项目被紧急启动,其目标并非直接研发武器,而是尝试理解并建立与“源点之鸣”的某种可控的、极低风险的连接。艾妲教授与莉亚娜进行了长时间的远程密谈,反复推敲那模糊感知的每一个细节。
“它不像是一种‘力量’,”莉亚娜努力寻找着准确的词汇,她的精神虽已从深度共鸣的创伤中恢复大半,但提及“源点之鸣”时,眼神中依旧带着一丝难以把握的迷茫,“更像是一种…‘背景’,是所有秩序得以显现的‘基底’。稳定,但又并非死寂,仿佛蕴含着…孕育万有的可能性。”
“如果‘共生秩序’是‘源初之海’倾向于维持的‘理想状态’,”艾妲沉思着,面前悬浮着复杂的多维公式投影,“那么这个‘源点之鸣’,或许就是支撑这种‘理想状态’得以存在和演化的…‘第一因’或者‘底层规则集’。理解它,甚至仅仅是感知到它的某些规律,都可能让我们掌握超越当前技术框架的干涉手段。”
“鸣动探针”的研究举步维艰。现有的所有探测手段,无论是基于量子纠缠、超弦感应还是高维灵能投射,在试图触及那个层面时,都如同用沙粒去丈量大海的深度,得到的反馈要么是一片虚无,要么是无法解析的、蕴含信息量庞大到足以烧毁探测电路的混沌噪音。研究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无关的跨学科交流中。一位来自守林人族、专精于生命网络“根须感知”的长老,在聆听了莉亚娜关于“源点之鸣”的描述后,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见解:“在我们族群的古老传承中,伟大的森林并非由孤立的树木构成,其生命源于深藏地底、彼此交织、与大地脉搏共鸣的根须网络。或许,你们寻求的并非一个遥远的‘点’,而是一种弥漫性的、需要以‘融入’而非‘观测’的方式去体会的‘场’?个体的意识太过渺小与尖锐,或许需要…一种更分散、更柔和的‘感知网络’?”
这番话点醒了艾妲。她立刻召集了凝辉文明的晶体共振专家、星灵遗韵的集体意识研究者以及铸星者后裔的宏观能量场工程师,共同设计一种全新的探测方式——“分布式共鸣阵列”。
该阵列并非一个巨大的单一设备,而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结构简单的“共鸣单元”构成。这些单元本身不具备强大的探测或计算能力,其唯一的功能,就是以一种极其温和、近乎自然的方式,将其所处位置的微弱秩序波动(包括能量流、信息熵、空间曲率等)同步反馈给一个中央协调器。中央协调器则采用了一种受“共生秩序”理念启发的、非强制性的信息整合算法,尝试从海量的、看似杂乱的微观数据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与“源点之鸣”相关的宏观协调模式。
这是一个浩大而精细的工程。首批数万个“共鸣单元”被小心翼翼地部署在“源初之海”边缘数个经过精心挑选、秩序相对稳定的区域。部署过程本身,就是对联盟工程能力的考验,任何过于剧烈的能量扰动都可能污染采集到的数据。
就在“分布式共鸣阵列”开始悄无声息地收集数据时,“铁幕协议”下的联盟防御体系,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考验。
“织网者”显然没有停止其进化与试探。它们似乎分析透了联盟“堡垒星系”防御强、内部星域相对薄弱的特点,策划了一次声东击西的多点突袭。
首先,位于联盟疆域边缘的三个“堡垒星系”同时遭到了猛烈攻击。这次来袭的不再是小型阴影梭形舰,而是数量庞大的、形态各异的“织网者”作战单位,其中甚至夹杂着数个体型堪比小型行星的、如同移动巢穴般的巨型生物构造体。它们释放出遮天蔽日的无人机群,并辅以强大的能量冲击和精神干扰,攻势之猛烈,远超以往。
驻守这三个星系的联盟舰队和行星防御系统立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依托升级后的“共生秩序场”护盾和“秩序锚定”武器,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能量光束纵横交错,空间被撕裂又弥合,爆炸的火光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短暂的恒星。
几乎就在边境激战正酣的同时,联盟内部,两个并非“堡垒星系”、但拥有重要后勤生产基地的工业星系,其外围的“分布式监测与延迟网络”发出了最高级别的入侵警报!数支小股但极其精锐的“织网者”渗透部队,利用某种未知的、极难被常规手段探测的隐形技术,绕开了主力防线,直扑这两个防御相对薄弱的关键节点!
它们的意图很明显:利用边境激战牵制联盟主力舰队,同时内部开花,摧毁联盟的战争潜力,并在联盟腹地制造恐慌,瓦解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