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海东青事件 “皇上,八贝勒派人来给您……(1 / 2)
第132章海东青事件“皇上,八贝勒派人来给您……
“皇上,八贝勒派人来给您请安,并送了两只海东青过来,说是极神骏的。”梁九功的禀报声音在一边响起。
“那便看看吧。老八这孩子还是挺孝顺的,这次因事不能随驾还念着朕这个皇父,专门派人来请安,还送来了礼物过来。”康熙听到梁九功的话,脸上露出了笑。
他又对下首来议事的几位大臣道:“你们也一块看看吧,看看朕这八儿子给朕送的海东青怎么样。”
“是,皇上,那臣今日便沾一沾皇上的光,欣赏一番两只神骏的海东青的雄姿了。”康熙有兴致,几位大臣自然是应了。
不过,对这一幕,诸位大臣各有各的心思。
中立的大臣心道,今日看来是要给皇上做个陪衬,见证一下八阿哥与皇上的父子情深了。
不过,能看到两只神骏的海东青也不错。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能让八阿哥千里迢迢地巴巴送来给皇上做礼物,想必是极为神骏吧?他们心里不禁有了一丝好奇。
暗中支持八阿哥的大臣见到这样一幕,心里则暗暗点头,心道八爷做得不错,皇上现在是乐意看到儿子的孝心的,见八爷如此孝顺心里必然是高兴的,圣心可不就是要这样见缝插针地争取吗?
而暗中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们,则在心里暗暗生忧,心道八爷这讨好皇上的动作确实做得顺溜,瞧皇上这高兴的!不过,可不能让八爷专美于前,怎么多占圣心,主子也得再费多些心思了!
在众人的心思各异中,八阿哥送来的那两只海东青被人擡上来了。康熙带着众大臣微笑着走了过去,准备欣赏一下这八爷的礼物。
然而,等旁边的小太监打开遮掩笼子的帘子,众人眼中见到的竟然是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
“好得很,真是好得很!胤禩竟然送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给朕这个皇父!这两只怕是不出几日就要死了吧?这是在暗示什么?死鹰、鹰死、应死?胤禩这是觉得朕活得太久了,盼着朕早点死吗?”康熙脸上的表情一时间阴沉得吓人。
“皇上息怒,这中间一定是出了意外,八贝勒绝非此意,这两只海东青今晨还是极神骏的!”胤禩派来送海东青的心腹太监把头磕得砰砰响,很快额头就青了一大块,然而他却压根无暇顾及,只一心为自家主子解释。
然而,康熙又如何肯听他的解释,他只是用寒凉的眼神看了他一眼,然后转头给了在旁边伺候的梁九功一个眼神,压抑着怒气道:“召诸皇子和诸臣来,朕有话要说!”
命令下达的时候,胤禛正在宋玉瑶这里,从来传旨的太监口中得知一些原委,顿时心里一紧,神情严肃了起来,不敢耽搁,立刻赶去了。
而宋玉瑶见胤禛那凝重的表情,想起现在的时间,眼中若有所悟,历史上那件导致八阿哥出局的毙鹰事件,似乎就是在今年发生的。
现在这个时间,康熙五十三年已经只剩下一个来月了,八阿哥胤禩也正如历史上一样这次没有随驾,难道现在是毙鹰事件事发了?宋玉瑶心里隐隐有了怀疑。
胤禛很快就到了康熙那里,不只是他,这次随驾的胤、胤祯、胤祥、胤禑、胤禄、胤礼几个阿哥也都来了。几个兄弟互相对视了一眼,皆能看到彼此眼中的凝重,一个个都默契地把精神绷紧了几分。
在该召来的人都召来了以后,就像当初对大家表达对太子的不满一样,这次,他开始表达对八阿哥的不满了:
他道,“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1],认为胤禩不仅出身卑贱,而且自幼野心勃勃且心思阴险。
他又道,胤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2],认为胤禩意图杀兄的举动,不仅不明为臣之礼、兄弟之义,同样也是大不孝之举,完全没有考虑兄弟相残会让他这个阿玛如何寒心。
接着,他又对在场诸人坦诚了自己之前复立太子的心里路程,说“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3],还说因为这事几年他都非常郁闷!
然后,他又指责胤禩这几年想当太子之野心一直不死,而是暗地里“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4]。
并且,胤禩还“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5],完全不把他这个年迈、时日无多的皇父看在眼中,拉拢起群臣来越来越明目张胆、毫不避讳!
方方面面、件件桩桩,以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为引,康熙完全把这些年对胤禩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八阿哥胤禩想做太子想取代君父的野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不忠不孝、不友不悌、不仁不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拉拢群臣、密结党羽,意图威逼君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打量着君父年老体迈、时日无多就肆意勾结乱臣贼子,盼着君父早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所以,现在八阿哥胤禩派人送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过来,虽然让朕震惊,虽然让朕痛心,但是这件事也是不奇怪的!
以他的不忠不孝、无君无父、肆无忌惮,做出这等事是不奇怪的!他不过是如今猖狂到把心里对朕的诅咒表露到明面上罢了!他不过是如今嚣张把想用这两只毙鹰,把朕这个君父早点气死,好给他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子让路罢了!
诸皇子和群臣在个意思。
没什么调查,没让人确认,就因为八阿哥胤禩送来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皇阿玛/皇上就这么认定了这事是八弟/八哥/八贝勒出于诅咒皇父之心干的?
不论是中立的大臣,还是八爷党的大臣,甚至其他皇子党的大臣,心里都产生了一种有些荒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