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回声’之声(2 / 2)
我要求你们在最短时间内,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搞清楚这种‘弦’的所有核心性质!重点聚焦于它如何与宇宙暗能量产生关联的机制,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我们人类文明和真实火种,是否有可能……模仿甚至最终掌控它!\"
接下来的日子,零号空间彻底化身为地球文明尖端科技最核心、也最为隐秘的熔炉。
所有关于\"临界弦\"(研究团队内部暂时赋予的代号)的原始数据、分析报告、实验记录,都被置于最高级别的信息壁垒之后,与联合研究的数据流进行了物理和逻辑上的双重彻底隔离。
李艳、王海峰和他们的核心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完全沉浸在微观宇宙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奥秘之中,争分夺秒。
他们设计并执行了无数精妙绝伦、前所未见的实验方案,只为从各个角度验证\"临界弦\"那匪夷所思的特性。
在零号空间内部特制的、具备多重防护和屏蔽的超净隔离实验舱内,他们尝试用已知的所有类型和强度的能量场——电磁场、引力场、强相互作用场、乃至初步操控的“灵弦”场——去干扰、去激发、去试图捕捉那微弱到极致、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临界弦\"波动信号。
探索的过程极其艰难,失败如同跗骨之蛆,是每日的家常便饭。
有一次,王海峰大胆尝试利用高强度磁场去诱导\"临界弦\"发生\"共振\",结果能量耦合瞬间失控,引发了小范围的空间曲率剧烈紊乱,无形的空间褶皱如利刃般切割着隔离舱的内壁,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差点导致内壁结构崩裂解体。
千钧一发之际,是\"枢机\"以毫秒级的反应速度启动了应急空间稳定场,才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
还有一次,李艳构思了一个复杂的方案,试图用精心编排的\"灵弦\"谐波序列去\"引导\"临界弦,期望能观测到其能量传递的路径或模式。
然而实验启动后,却意外引发了难以理解的量子退相干效应,这股诡异的波动瞬间席卷了整个实验区域的量子计算机集群,导致数以千计的量子比特在瞬间失去相干性,强大的计算阵列集体陷入瘫痪,当机了整整数小时才艰难恢复。
但每一次看似毁灭性的失败,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触碰到的冰冷墙壁,让他们对\"临界弦\"那奇异本质的理解反而加深一分。
他们通过无数次的数据积累和理论修正,逐渐确认了关键事实:这种神秘的弦状结构,其存在状态确实如同处于另一个完全独立的\"频道\",对正物质宇宙中绝大部分常规的能量干预都表现得如同隔世,\"置若罔闻\"。
它本身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稳定性,几乎不与构成现实世界的常规物质发生可观测的能量交换。
然而,悖论般的是,其内部却似乎承载着一种庞大到难以估量的、处于蛰伏状态的\"势能\"。
这种奇特势能的属性,经过反复的精密测算,并与宇宙学背景数据进行无数次严苛的比对后,所有证据都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同一个源头——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暗能量。
\"快看这里!枢机\"在一次持续了数天的超长时间连续观测后,终于展示出一组极其复杂、蕴含着惊人信息的数据图谱,
\"当我们在特定预设的‘灵弦’节点,注入极高密度的、模拟‘信息静止’场局部效应的信息流时,‘临界弦’的振动相位,会出现一种极其微小、但在统计意义上绝对显着的、可重复的超前偏移现象!
根据孔元帅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反推计算,这种偏移所消耗的能量……其来源,正是临界弦自身所携带的暗能量势能被极其微小程度地激发和利用了!\"
\"它们……难道是在用‘信息’本身作为钥匙,撬动了暗能量的‘门扉’?\"李艳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沿着脊椎急速爬升,瞬间遍布全身。这种将信息作为能量操控杠杆的技术思路,完全颠覆了地球科学现有的所有认知范式和理论框架。
\"更准确地说,枢机\"的电子音调带着一丝激动的震颤,\"是利用了高度有序的‘信息’——或者说,特定编码的‘灵弦’结构——与宇宙暗能量之间,在某种我们目前尚未理解的、更深层的基础物理结构层面存在的……关联性。\"
\"对!太对了!\"王海峰兴奋得几乎手舞足蹈,尽管浓重的黑眼圈显示出极度的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的巅峰状态,
\"这就像……就像用特定的、精确匹配的声波频率去震碎坚硬的玻璃!那些高维存在,它们找到了那个能‘震碎’或者说‘暂时修改’局部时空物理规则的‘共振频率’!
而‘临界弦’,就是那个传递这种‘声音’、这种‘指令’的介质!
最可怕的是,驱动这个‘声音’所需的巨大能量,部分甚至可能大部分,竟然来自于被撬动的暗能量本身!\"
这个精妙而直观的比喻,如同一道闪电划破迷雾,让在场的所有人豁然开朗。
高维力量并非凭空创造了改写规则所需的庞大能量,而是以令人瞠目结舌的精妙,巧妙地利用了宇宙本身存在的、最本源的力量之一!这是一种何等精妙绝伦,同时又何等令人恐惧的技术高度!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临界弦特性认知的指数级增长,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构想开始在李艳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并成形。
\"如果……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干扰或者从根本上‘屏蔽’掉这种通过‘临界弦’传递的‘钥匙’信号,那么‘信息静止’场那可怕的效果,是否就会在源头被扼杀而失效?\"
这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立刻得到了整个研究团队的共鸣和支持。
方向明确后,他们立刻开始着手研究具体的反制措施。基于对\"临界弦\"那独特而顽固的特性(对常规能量屏蔽完全免疫)的深刻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任何传统的防御手段都是徒劳的。
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种能同样作用于\"临界弦\"这个特殊载体层面,或者能有效干扰其信息解码过程的全新方法。
经过无数次超级计算机模拟推演和理论物理层面的反复论证,在碰撞了无数思维火花后,他们最终提出了一个名为\"谐波湮灭\"的核心反制原理。
既然\"信息静止\"场生效的关键\"钥匙\"是那种特定复杂编码的\"灵弦\"波动,通过\"临界弦\"作为载体进行传递,
那么,如果他们能实时生成一种相位完全相反、编码结构完全对立的\"反灵弦\"波动,并同样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临界弦\",是否就能在\"钥匙\"抵达目标区域并生效之前,将其在传递过程中直接\"抵消\"掉?
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听起来似乎清晰明了,但实际工程实现起来却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
首先,需要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和实时性,侦测并瞬间解析出敌方那复杂到极致、可能瞬息万变的\"信息静止\"场编码;
其次,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根据解析出的编码,生成出精确对应的、能完美抵消其效果的\"反编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将生成的\"反编码\"有效地\"注入\"到同样难以捉摸的\"临界弦\"背景波动之中,使其发挥抵消作用。
零号空间的尖端资源和研究团队的智慧被毫无保留地压榨到了极限。
李艳带领的团队,利用这段时间对\"临界弦\"振动特性的深入研究,呕心沥血地开发出了一种极其脆弱但功能性的新型探测器——\"临界弦\"共振探针。
这种探针虽然远无法像高维力量那样自如地操控\"临界弦\",但通过精密的调谐,可以在其稳定的振动上,极其勉强地\"叠加\"一个极其微弱的、特定模式的\"印记\"或\"扰动\"。
与此同时,\"枢机\"统领的强大计算团队,开始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库和算法库——\"信息静止\"场编码特征库及其对应的反制算法库。
他们试图从海量的模拟攻击模式中,归纳总结,寻找那种万能\"钥匙\"的通用规律和可能的破解模式。
这期间,孔方佳元帅多次亲自通过最高权限的物理接入端口进入零号空间,与核心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的战略性探讨。
他那宏大的战略视角和对危机敏锐到可怕的直觉,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思维盲点和误区。
\"我们的战略目标必须清晰,\"孔方佳在一次关键性的研讨会上,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位团队成员,
\"不要试图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甚至超越对方的技术体系,这不现实。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破解,是建立有效的防御屏障。
就像面对一把结构复杂无比的密码锁,我们不需要完全洞悉造锁匠的全部工艺和原理,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找到那根能够有效干扰其内部锁芯核心运动机制的‘铁丝’!\"
在他高屋建瓴的指引下,研究团队果断调整了主攻方向,不再执着于追求完全理解\"信息静止\"场所蕴含的所有深奥物理奥秘,而是将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起来,聚焦于寻找那个最关键的、在技术层面上能够被己方现有或可及手段干扰的\"核心节点\"。
终于,在经历了数百次令人沮丧的模拟失败和几十次在零号空间内进行的、风险系数极高的实境微型\"信息静止\"效应模拟测试后(每一次测试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原型防御装置——\"谐波抵消器\"。
该装置的核心由两个精密的子系统构成:
一个是高度敏感的\"临界弦\"波动接收\/解析阵列,负责捕捉和瞬间解码来袭的\"信息静止\"场编码信号;
另一个则是同样精密、反应速度达到极限的\"反灵弦\"波形发生器。
当接收器捕捉到并确认了特定的攻击编码信号时,装置的超核心处理器会在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内完成计算,生成完全对应的反相抵消编码,并立即通过那脆弱但关键的\"临界弦\"共振探针网络,将这种反相编码以特定的谐波形式,强行\"写入\"到装置周围区域的\"临界弦\"背景波动之中。
在零号空间进行的最终全要素验证实验中,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当模拟的、具有毁灭性效果的\"信息静止\"场波纹如同无形的死亡之网瞬间扩散开来时,\"谐波抵消器\"骤然启动,发出低沉的嗡鸣。
监测屏幕上,代表\"信息静止\"效应强度的能量曲线,在即将接触到作为标靶的精密仪器阵列之前,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干扰墙,出现了一阵剧烈而混乱的剧烈波动和尖峰,随即其能量强度如同被急速抽走般迅速衰减、弥散,最终未能对标靶区域造成任何可观测的影响!
而标靶区域部署的数十个高精度物理参数监测器,所有读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令人心安的稳定!
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