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第一百章(1 / 2)
100第一百章
◎登基第九十二天◎
宁王世子明元白第一次离开繁华的都城、府城,来到这种僻远之县,似乎每一处地方都无从下脚。
实际上,也不需要他多做什么,一切事宜,都是有身边的内侍决定。
等人半死不活地躺在地上,内侍们说出了对这人的判决,道:“此人私放利钱,煽动百姓、玷污孔庙、口出狂言,依律当流千里。如今陛下开恩,只需矿场服役五年即可。”
矿场的活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五年下来,这人不死也要脱层皮,但和一辈子回不来的流放相比,也算是开恩了。
万老爷几乎失去了意识,说不出反驳之语。
说完对此人的处理,内侍退回了世子身后,有些事情还得对方亲自沟通。
明元白微微颔首,对县令道:“县令不必惊慌,你们及时上报燕都,合该有赏。”
听到这话,县令和县丞总算放下了心,县令更是如此,他先前收过万老爷的礼,一直为此提心吊胆,害怕陛下秋后算账。
此时不免多说了几句:“还是陛下有先见之明,先前的戏本子写的真好,一年多以来,朝廷的政令通达,上下齐心,百姓都心向朝廷,不会听了几句风言风语,就被轻易迷惑。”
这也是此事如此顺利的重要原因。
以往哭庙,除了乡绅自己的力量,也有因为他们的号召力和出众文采,吸引来的诸多百姓。这些百姓若是处理不好,便会引发极大的骚乱。
先前有地方因为税收一事,闹得哭庙,当地的县令等官员居然被乡绅们合伙赶下台,塞进了地牢,由本地人当官进行整治,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动兵了才平息。
正是因为有先例,当时才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惹来民变——若是真落得那个地步,县令就算官复原职,也没了威慑力,如何管好这一地?
今年开了恩科,倒是能找到新人顶替他们,但他们这些老人,可就得回家暂时歇息,等待两年后的吏部大计,重新分配地方——但政绩肯定没有干满了三年的好看,容易被发配到穷乡僻壤去,更有甚者,直接将他们忘了,一辈子赋闲在家。
这可就倒霉透顶了。
县令心中真是感激不尽,可是嘴笨舌拙,说不出什么话来。
县丞倒是先一步开口,问道:“世子前来,不知还有什么要事?”
明元白微微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倒是记住了此人的名字,回了燕都之后可以直接报给陛下,道:“正是,陛下还说,县中贫穷老残幼均要登记,保障基本生活。”
“保护他们的田地,若将田地外租,可给予适当补贴。”
关于富有、贫穷等,朝廷有了一套完善的标准,要综合家族资产、家庭资产以及个人资产——超过某一标准就是标准的贫穷。
现在贫穷人很多,富有者少,社会并不平衡。
明慕也只是勉强保持着其中的平衡,他没学过相关知识,怕自己瞎出主意,扰乱了整个社会平衡。
“是,下官清楚了。”县丞恭敬地应下。
下一期的邸报中或许就有这些内容。朝廷扶助老幼已成传统,只是囿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扶持的力度也不一样。
现在朝廷每年会给当地发一笔“启动资金”,合理利用这些钱,完成陛下的期许,还是不难的。
这也是给每个县衙的考验,或许会将三年内不同县衙的表现纳入吏部考核之中。
虽没明说,但已有不少聪明人想到了这一可能性。
见几人三言两语间就给万老爷判了罪,后面的几位读书人拼命挣扎,生怕自己也落个同样的下场。
只是嘴巴被堵上,只能发出呜呜之音。
“你们有话要说?”明元白注意到这边的异样,特地开口询问。
他发了话,狱卒才敢将这几人塞嘴的污布取出,让他们能够说话。
“大人、大人,小人有要事禀告。”第一个读书人喉咙干哑,声音极为难听,却还是抢着开口,进而迸发出一阵强烈的咳嗽声。
“先给他一口水。”县令看不下去,指挥了一句。
等一杯温热的茶水灌下,这人才有力气说出后面的话:“还另有其人。事情主导者不是万老爷和我,是他的一位同乡。”
“那位同乡说了不少其他地方哭庙的事项,说此事虽险,但胜算极大,后面又许诺了什么,万老爷才放手一搏。”
他心中凄凉惶恐,却又不敢擡头看向燕都来的贵人,而是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县令与县丞,道:“我说的都是真的!”
“他许诺了什么,你是否清楚?”
这人摇了摇头。
说到底,他只是万老爷贪图便宜,要来写文章的一个秀才罢了。听说,原先万老爷是想找自家账房先生的,后来不知怎么,从外面挑选了别人来。
他为了减轻刑罚,攀扯出了这个消息,若是没用,岂不是……也要如万老爷一般,去矿上做工?
在先前徭役还未更改之前,矿工就是最难熬的一种,甚至徭役之期一年,矿工减半。如今要去五年?岂不是将人往死路上逼!
为了活命,这人持续攀咬:“诸位大人相信我,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自那之后,万老爷对那位同乡言听计从,甚至有讨好之意!”
能叫眼高于顶的万老爷放低身段讨好,那位同乡应该不止提供了哭庙这一主意。
如今万老爷失去了意识,也不好追问。
“世子,您看……”
作为在场身份最高的人,明元白清楚,这时候,还是要自己做决定的。
他想了想,道:“派出衙役,尽快追查,防止这人还有后手。”
“是。”
得了确切的命令之后,县令立刻派了几个好手,分别从城门处和万老爷的家开始排查。
明元白无奈笑了笑:“本以为是个轻松的活计,没想到还要多耽误几日。”
陛下让他来,自然是要走完全程,拿到最准确的消息。
没有人回答他。
在燕都,身边还有三五友人,能够在旁边调侃几句。
现如今,上书房内的成年的世子都被派去了各地,负责督查老幼的抚养情况,他孤身一人来到此处,后面还有不少要去的地方。
“世子殿下,如今是在此处暂歇,还是先去别处?”
身后的内侍问道。
他自己带了几个负责起居的内侍,但出门时,就要带上从宫内出来的内侍——或者说,身份不止是内侍。
听说历任皇帝手中有一个内侍构成的部门,名为南监。
甚至,金陵的仪鸾卫也来到了此处。
“我先留下来,等结果出来再走。”明元白想了想,做好了决定,“防止中途生变。”
内侍点了点头。
他们此行虽有监督之责,但总体还是听这位世子殿下的,这些小事不算什么。
县中的客栈不多,其中最好的一间,最上层被包下,专门供世子居住。
县衙的人手不足,办事也不利落,被后面的仪鸾卫全盘接手,整个进度快了不少。
第二天的傍晚,终于传来了消息,说有了一些眉目。
当天晚上,客栈侧边的小巷多了一股行迹鬼祟之人。
“打听到了吗?”
“不大清楚,只知道是燕都来的,身份贵不可言。”
“真是那位……?”
“不可能,那位出行的排场岂是如此?”
“算了算了,起码不亏,干他一票!”
明面上,明元白只带了几个近身伺候的内侍,便有人起了坏心思,预备从他身上下手——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位从燕都来的大人物代表着陛下。
若是能打击他,岂不是能叫燕都的陛下吃瘪?
只是他们的行动还没开始多久,就被仪鸾卫发现了,紧接着一网打尽。
“我当是什么人,原来只是一群家丁护卫,就这也敢放肆,活得不耐烦了。”
为了保护这位世子的安全,来的仪鸾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其实,随着武官逐渐没落,已经有不少人的家丁战力不输官府,在地方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但是去岁以来,陛下逐渐扶持各地的武官和底层兵士,先是给了充足的食物,又更改训练方法,还推广了厉将军的战阵。
如此一来,和少有规模的护卫家丁相比,官府的实力又占了上风。
从今往后,听说招募兵将的方法也要更换,不拘于军户……不过,这些便是燕都那边的传言了,不知真假。
燕都的仪鸾卫是天子亲卫,战力佼佼,金陵的也不能太难看,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训练,抓着几个行迹鬼祟之人堪称手到擒来。
于是第二天,宁王世子就见到了一队被捆得严严实实的贼子。
他有些吃惊:“这些人都与哭庙有关吗?”
“八九不离十。”仪鸾卫首领恭敬回答,在世子没醒来之前,他们已经用了种种方法撬开了这群人的嘴——好歹金陵仪鸾卫也有一个诏狱,“这群人不仅和哭庙有关,也与金圣教有关。”
随着他的叙说,宁王世子总算弄清了其中的关系,原来那位万老爷的同乡是金圣教的成员,这次前来,就是想将万老爷一家拉入金圣教,夸大渲染了金圣教的好处。又听说对方苦恼田地一事,才顺便出了个哭庙的主意。
见万老爷已经被逐渐说动,此人的同乡暂时离开,等待哭庙结束之后再来,好吸收这人成为同伙。可来了之后,见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
万老爷被判罪,即将奔赴矿场,他的家业被儿子一手承接,对方闭门谢客,根本不愿意见父亲曾经的同乡。
又听说县城之中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盛朝有怨念的他选择了刺杀。结果可想而知。
“居然还涉及到了金圣教……”
宁王世子最开始听说金圣教,还是元日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