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围魏救“赵”(六)(1 / 2)
武阳站在山坡上,冷漠地看着这一切。
他心中并无多少杀戮的快意,只有一种冰冷的决绝。
为了大局,为了那微茫的胜机,这些牺牲,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走到一名被箭矢射穿咽喉的魏阳统领尸体旁,蹲下身,从他怀中搜出了一份简单的公文和地图。
“看来庞涓催促粮草很急。”
武阳扫了一眼公文,递给严林,
“我们的时间更紧了。清理完毕,立刻出发!”
队伍再次隐入群山,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有山谷中那尚未完全散去的血腥气,无声地诉说着刚才发生的一切。
然而,大自然的凶险,远胜于敌人的刀剑。
就在他们试图翻越一座名为“鬼见愁”的险峻山岭时,天气骤然恶化。
铅灰色的乌云低低地压下来,狂风卷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般砸落,能见度瞬间降到不足十步。
山路被积雪覆盖,湿滑无比,马蹄不断打滑,不时有士兵连人带马失足滑倒,若非腰间系着安全绳,早已坠入万丈深渊。
“抓紧!一个跟着一个!把马缰拴在腰上!”
严林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模糊不清,他亲自走在最前面探路,用长刀劈砍着挡路的冰凌和枯藤,每一步都踩得极其艰难。
寒冷是无孔不入的敌人。
尽管将士们尽量活动身体,但刺骨的寒意依旧透过厚厚的衣物,侵蚀着他们的体温。
手指冻得僵硬,几乎握不住兵器,睫毛和胡须上都结满了冰霜。
干粮冻得像石头,需要用体温慢慢暖化才能啃动,饮水更是早已结冰,只能靠嚼雪来补充水分。
最糟糕的是,他们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
舆图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几乎失效,罗盘也因恶劣天气而指针乱晃。
队伍被迫在一处背风的山崖下暂时停滞。
“主公,这样下去不行!”
严林抹了一把脸上的冰碴,嘴唇冻得发紫,
“风雪太大,我们可能偏离了预定路线。而且……干粮消耗比预计的快,照这个速度,最多还能支撑五天。”
武阳靠坐在冰冷的岩石上,裹紧了并不算厚实的斗篷,感受着体温在一点点流失。
他环顾四周,将士们虽然依旧沉默,但眼神中难免流露出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他知道,士气正在被这恶劣的环境和未知的前路一点点消磨。
“不能停。”
武阳的声音因寒冷而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
“停下来,就是等死。严大哥,你带几个人,想办法找到一条能下到山谷的路,看看能不能找到水源或者辨认方向。其他人,原地活动,保持体温,检查装备!”
他的镇定感染了众人。
严林二话不说,点了三名身手最好的赤甲军,系上绳索,冒着被风雪卷走的危险,向悬崖下方探去。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风雪似乎永无止境。
武阳站起身,在停滞的队伍中缓缓行走,不时拍拍士兵的肩膀,低声询问几句,或是将自己水囊里最后一点未完全冻住的温水递给那些看起来状态更差的士兵。
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这无声的关怀,却比任何激励都更能温暖人心。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天色将晚,绝望开始蔓延时,悬崖下方传来了严林兴奋的呼喊!
“主公!在河边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炭窑,可以暂时躲避风雪!”
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看到的一缕曙光!
队伍瞬间恢复了活力。
在严林的指引下,他们利用绳索,小心翼翼地沿着几乎垂直的崖壁,下到了谷底。
那条冰河果然是指路的明灯。
更幸运的是,那个废弃的炭窑虽然破败,但至少能阻挡大部分风雪,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士兵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点燃了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火折子,升起几堆微弱的篝火,烘烤着湿透的衣物和冻僵的手脚,分享着所剩无几的干粮。
武阳和严林、以及几名将领围坐在最小的一个火堆旁。
“根据舆图和这条河的位置判断,我们偏离原路线不算太远,修正方向后,再有两到三日的路程,应该就能抵达庞涓水寨后方的预定区域。”
严林用树枝在炭灰上画着简略的地图,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
武阳点了点头,看着跳跃的火苗,沉声道。
“这次风雪是危机,也未尝不是机遇。魏阳军的巡逻和哨卡在这种天气下,必然也会松懈。传令下去,今夜好生休息,明日天亮,无论风雪是否停止,全速前进!”
接下来的两天,队伍沿着冰封的河床,在时断时续的风雪中艰难跋涉。
他们遭遇了冰面破裂,数名士兵落水,虽被及时救起,但装备尽失,人也冻得半死;
也遭遇了饥饿的狼群夜袭,在黑暗中与野兽进行了惨烈的搏斗,付出了几人伤亡的代价才将狼群驱散;
甚至还在一处狭窄的峡谷中,与一支小股的魏阳山地猎人队伍不期而遇,一场短暂的、无声的搏杀后,天武骑再次以零活口的代价,确保了行踪的隐秘。
每一次危机,都如同淬火的锤击,锤炼着这支队伍的意志与韧性。
严林的丰富经验、武阳的沉着决断,以及天武骑将士们超乎常人的战斗素养和纪律性,让他们一次次从绝境中挣脱。
正月初十,傍晚。
连续数日的奔波与战斗,让每个人都到了极限。
干粮几乎耗尽,战马也疲惫不堪,队伍沉默地行走在一片茂密的、从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边缘。
突然,走在最前方的严林再次举起拳头,示意停止。
他伏低身体,鼻子用力嗅了嗅空气中的味道,又侧耳倾听片刻,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带着极度凝重的复杂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