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23章 ,朱由检多收了三五斗

第523章 ,朱由检多收了三五斗(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慈良只能让他这位发小自己保重。

因为村里有了拖拉机,今年最繁重的收割任务少,朱慈良他们更多的是打麦谷,帮助春生家晒麦子。

与此同时,京城各大面粉厂东家掌柜,带着伙计下乡来收麦子。

“一斤麦子三厘钱,去年不是还四厘五,今年怎么降这么多”春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今年麦子的价格居然降了三分之一。

掌柜解释道:“春生兄弟,不是我们想降价,你也看到了这里的情况,这几年麦子的产能翻了一倍,东西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三文钱,这都是看在我们是老朋友的份上。”

春生不服气道:“我们一滴汗摔成八瓣,这才种出了这些粮食,你看这些麦子颗粒多饱满,这都是用了新大陆的化肥,我们这种地的成本提升,你价格降这么多,我们下了死力气,了大价钱,结果赚的反而更少了,天下有这样的理吗”

掌柜无奈道:“现在到处都是这种情况,春生兄弟,你要不相信,你到别的地方去问,我这里给的肯定是最高价。”

春生还真不服气,自己找了几家面粉作坊,结果价格不是说2厘9,就是2厘8,好不容易有个3厘1,居然还要他把麦子送过来。

当夜,春生回家。

朱由检也知道了今年麦子价格大跌的情况,他马上上前询问道:“怎么样,其他地方有更高的价格吗”

春生无奈摇头道:“外面的作坊价格更低,今年好不容易收了3000斤的麦,最多只能卖十元多,扣掉买化肥的钱,今年的丰收,赚的钱居然比去年还少。”

大头道:“爹,既然种地不赚,以后也不买什么化肥,粮食俺们自己吃,以后把精力放在砖窑,这样更赚钱。”

春生听到这话勃然大怒,脱下自己的胶鞋追着大头跑,大头看到这一幕,拔腿就跑。

春生边跑边叫道:“居然敢说不种地这样的蠢话,我看你是饱饭吃多了,饿几顿你就知道错。”

朱由检赶忙拉住春生道:“孩子还小,他们不知道十几年前的旱灾,以后经历多了就懂。”

而后他劝说道:“不过大头这孩子说的话也没错,这两年麦子的产量越来越高,加上辽东那边每年运输上上千万石粮食入关,这麦子的价格肯定会跌,你的田地不能光种粮食,一部分种,一部分种菜,这样收成会更高一点。”

春生其实也有想过这点,只是他从小到大饿怕了。尤其是近十几年时间,整个北方没爆发旱灾的日子屈指可数,他这大半辈子都是饿肚子过的,所以他也不敢不种麦子。

但现在连着丰收了三年,麦子的价格跌了一半,他无奈道:“只能如此了,麦子不卖了,我留着自己家吃。”

开了砖窑厂之后,10元对春生来说真不算大钱,但要减少麦子的种植面积,他还是打算给自己一个保障,把这些麦子屯起来,防止出现天灾。

朱由检回到京城之后,在自己的书房写下了多收了三五斗,几个大字。

翌日,民生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朱由检的文章,朱由检以下湾村为例,介绍了整个北方粮食丰收,但麦子的价格下跌激烈,以至于农户丰收收入却下降。

这个时候京城的百姓才知道,北方的粮食居然过剩了,甚至过剩到麦子的价格跌了四成,许多市民第一次看到这新闻是不敢相信的。

粮票退出北方还不到10年,他们真正能敞开肚皮吃饭,也就这四五年时间,他们记得三年前,北方爆发旱灾,元首府还要求大家节约粮食,怎么才过了三年,粮食的价格跌到这么猛,但有些人只要询问一这才知道民生报上说的是真的。

但京城市民也只能去元首府呼吁官仓多收一些粮食,不能让农户兄弟吃亏,不然的话,粮食减产了,大家又要饿肚子。

对于刚刚经历了十几年漫长旱灾的北方市民而言,粮食是第一位的,他们也担忧这么低的价格会影响来年的粮食的播种问题。

但其实元首府和总理大臣府早就察觉到这一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一问,元首刘永和总理大臣李文兵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李文兵认为应该开启粮食保护收购价,以最少四厘的价格收购小麦。

刘永当即反对道:“官仓里已经堆满了粮食,以北方今年的情况,最起码要收购三千万石以上的粮食,今年可不止北直立丰收,辽东也大丰收,关键是那边大部分都是农场,官仓敢敞开了收购,他们能运上千万石麦子过来。”

辽东没有什么大的工业体系,但有一个能年产5000辆拖拉机的大型拖拉机厂,这些拖拉机成为了辽东开荒最有力的助力,这几年辽东的粮食以每年两三成的数量爆发性的增长。

李文兵道:“低价卖一批陈粮给养殖场,再增加一倍的量储存新粮,我们不能看着农户吃亏。”

刘永不满道:“你这样只能误导农户,让他们继续种麦子,粮食价格低了,他们自然会想办法,种大豆,种,种桑麻,粮食的价格再逐步趋于稳定,市场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最好的方法。”

李文兵不同意,他拿出了孟津农场的资料道:“今年他们就扩种了的面积,还增加了大豆,芝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种种面积,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单个的农户是很难抗击这样的经济危机的,只有实行农场制,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刘永头疼道:“你推了两年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农户不满意,认为官员外行指导内行,官员也不满意,认为农户太顽固,为了推广农场,民朝每年要亏损上千万元,这还没让你清醒过来。”

其实两年前民朝就有预感粮食产能会过剩,毕竟即便是旱灾,他们庞大的官仓体系依旧堆满了粮食,而这几年连年丰收,粮食价格不可避免会下降。

李文兵想到的办法,一是组建农场,二是让农曹推广,大豆,芝麻,桑麻等经济作物,

毕竟前十几年因为旱灾的原因,各种经济作物大量减产,空出来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加上大同社当时大力发展羊毛纺织,也填补了布料市场的空缺。

但现在旱灾已经过去了。大同社的纺织业蓬勃发展,需要,丝,麻等各种原材料,现在重新调节种植的比例,可谓是利国利民。

但现实却是这套政策执行下去,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农户已经有十几年没种过经济作物了,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大量空缺,加上县衙推广,喜欢一刀切,急功近利,这就导致田地减产甚至直接绝收,农户被县衙推着本就不满意,现在绝收了,怨气更是直接发泄到县衙当中了。

农场也是一样,像高俊这样的农业专家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凭经验种植,所谓的农场就是立了一个牌子,大部分人该怎么种地依旧怎么种地。

面对地方上的种种乱象,刘永认为他们不要插手的太多,百姓自然会为自己谋利,他们越干涉越容易出错,这点成为了他和李文兵最大的矛盾。

李文兵道:“这是我们应该交的学费,只要度过了这段时间的难关,一切就会向着大同世界的方向发展。”

刘永勃然大怒道:“你凭什么要让农户给你交学费,你又有什么资格让农户交学费”

两人几乎不欢而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