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35章 ,三高产业与全家福

第535章 ,三高产业与全家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535章,三高产业与全家福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25日,京城。

就在孔晨等代表在京城游玩之时,李岩、傅山、王如金、周天等一行人,正联袂前往墨子学院,拜见徐晨。

然而,当他们抵达墨子学院之时,却被告知社长并不在此。而是在京郊的高新工业区,声韵商社的实验室里。

于是,一行人当即调转马车方向,朝著城外新兴的工业区驶去。

高新工业区规划整齐,道路两旁是绿植树木和绿化带环境清幽,有点花园城市的感觉。

这一点和到处都是烟囱和弥漫烟囱味的重工业区不同,这里的蒸汽机很少,动力来源改为电力为主,主干道上的几条电线为这个工业区提供的能量。

声韵商社的招牌还算显眼,尤其是他们仓库外的道路,一辆辆载货马车排著长长的队伍,这一幕让他们有点惊讶,这声韵商社的生意非常好。

几人来到商社表明身份,项声当即引导他们穿过装配车间。车间内部极其整洁干净,也没有像其他作坊那样的蒸汽轰鸣声音,他们看著在一条传送带上,工匠们在流水线上拼装零件,不到5分钟,一台留声机就组装出来,效率极其高。

「这就有五十元了?」王如金感感叹道:「在贵州,十几个农户在百亩土地上劳作一年生产的财富,这里只要五分钟。要是我贵州有一个这样的商社那该多好!」

傅山摇头道:「留声机只有京城,扬州这种大城市才有足够的人购买,真要在贵州建作坊,有几个能买得起?」

王如金苦笑道:「是我想多了。对贵州来说,最更重要的是修桥筑路。」

傅山倒是起了招商引资的想法,扬州的富商也喜欢留声机,留声机是独家的买卖,利润更高,效益更好,比建纺织厂,钢铁厂好多了。

扬州的私人商社极其发达,这就导致江淮行省的官营作坊规模一直难以提升,像钢铁厂,机械厂,火车制造厂,这种重投入,高技术,长周期的重型工业的规模还算可以。

但像水泥作坊,砖窑作坊,面粉厂,纺织厂这种投入小,见效快,没有技术门槛,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就被私营商社打的节节败退。

这些作坊要不就是入不敷出,直接被发卖,减少损失,哪怕能扛得住的,利润也极其低,并不能给江淮行省带来多少利润。

私人商社云集虽然导致扬州的商税极其高,但这笔钱是要和朝廷三七分,只有属于江淮行省的官营作坊,赚的利润才能由扬州行省来自由支配。

江淮行省和南直隶行省隔著一条长江,底下的官员可以说是相互羡慕对方。

南直隶官员羡慕江淮官员商税高,公使钱多,日常政务比他们少。

南直隶官营商社多,政务也极多,当地官员上管产品的销售,中管产品的生产与质量,下海要管理工匠的日常生活,生活,学习,娱乐,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但江淮行省的官营也羡慕南直隶官营作坊多,虽然事务繁多,但福利待遇好。

南直隶因为官营作坊多,节假日米面粮油,物品,手表,自行车吃穿用度无所不包,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作坊生产的发这些福利待遇,其实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更加重要的是官营作坊多,意味著可以安置更多的退役士兵,每年江淮行省想要安置退役士兵都极其头痛,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这么多萝卜坑。

而南直隶不同,官营作坊每年都在扩张,需要的岗位越来越多,人家不但能安置足够多的士兵,还能空出不少的萝卜坑。

以至于傅山前往金陵找李岩,让著南直隶帮他们安置了不少江淮退役的士兵。

这些士兵也比较满意这种安排,南直隶也是富裕的地方,更关键靠近扬州,不管是他们节假日乘坐火车轮渡回家,还是把家人接到金陵来都不算差。

扬州虽然富裕,但普通人就很难享受到这份富裕,除非你自己创业,闯出来了就发家致富,闯不出来,那只能出卖劳动力。

反而是金陵这种兜底的模式,对普通人来说更加友好,虽然发不了大财,但现在安稳。

一行人来到一处挂著「一号实验室」牌子的房间外。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他们微微一怔。只见徐晨对著一个连著电线的、乌黑发亮的小圆球状物体,凑在嘴边,正反复说道:「喂喂?可以听到吗?声音是否清晰?」

正当李岩等人疑惑社长在跟谁说话时,实验室角落一个高高架起的、喇叭形状的铁制物件里,突然清晰地传出了徐晨那的声音,音量之大,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突兀:「……能听到吗?声音是否清晰?」

傅山、王如金等人脸上都露出了惊异的神色,这又是什么新的机器?

徐晨此时也注意到了他们的到来,他笑著放下了手中的话筒。

「见过社长!」李岩等人齐齐行礼。

徐晨随意地摆摆手,笑道:「不必多礼,你们倒是会找,寻到这里来了。」

傅山按捺不住好奇,指著那个还在微微发出电流声的铁喇叭问道:「社长,方才那发出声响的器物是何物?莫非也是一种改良的留声机?」

徐晨摇摇头解释道:「这与留声机原理有相通之处,都涉及声电转换,但路径截然不同。留声机是将声音的物理震动刻录在载体上,再通过唱针读取震动还原声音,本质是『记录与重放』。而这个」他指了指话筒和喇叭,「是通过话筒将声音转换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通过线路传输到远处的喇叭,再驱动喇叭将电流还原成声音。这是『实时传输』,我将其称之为『广播』。」

「广播?」李岩细细品味著这个词,「广而播之……意思是声音可以像播种一样,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正是!」徐晨赞许地点点头,「理论上,只要线路足够长,电力足够稳定,我在京城说话,天津卫的人也能通过喇叭实时听到。当然,目前还只是在实验室内验证原理。」

傅山、周天等人听得似懂非懂,他们日常处理的政务多关乎农桑、水利、刑名,对于这等依托电力的前沿科技,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吃力。

「各位叔叔好!」这时,徐绍也处理好手头的数据,上前来恭敬地向诸位长辈问好。

傅山笑道:「阿绍,几年不见,已是独当一面的人才了。听说这家声名鹊起的『声韵商社』,就是你带著同窗一手创办的?」

徐绍脸上露出一丝自豪谦虚道:「傅叔叔过奖了,不过是遵循父亲教导,学以致用,小打小闹罢了。」

傅山环顾了一下这间设备繁多、线路交错的实验室,以及窗外可见的忙碌厂房,笑道:「这若还是小打小闹,那许多官营作坊都要汗颜了。我看你这商社,虽只百十号人,但气象不凡,在中型商社里也算翘楚了。」

听到夸奖,徐绍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些许,他介绍道:「傅叔叔,您别看我们商社人不多,但利润尚可。截至今年10月,我们商社的营业额已超过160万元,预计到年底再冲刺一番,突破200万元大关应有希望。」

「两百万元!」这个数字让在场的几位封疆大吏和部堂高官都吃了一惊。

王如金身为贵州巡抚,一省之财力,一年能机动使用的款项也未必有这个数。即便是李岩、傅山即便是在富裕的江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家拥有数千工匠的大型钢铁厂,年利润也未必能达到此数,而声韵商社仅凭百余人竟能做到?

看到长辈们的惊讶,徐绍详细解释道:「我们的主营产品是留声机,这属于新兴的电器产业。父亲常说,这类产业讲究的是『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是三高产业。

一台基础型号的留声机出厂价30元,我们今年每个季度的销量都稳定在一万两千台以上。

此外,与之配套的黑胶唱片,每张售价1元,每个季度能卖出约十万张。仅此两项,每个季度就能带来45万到50万元的营业额。

由于核心技术自研,主要成本在于研发和精密材料,毛利颇高,接近一半。因此,今年商社的净利润,预估能有九十余万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