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42章 ,烈火烹油与朱由检的烦恼

第542章 ,烈火烹油与朱由检的烦恼(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542章,烈火烹油与朱由检的烦恼

大同历三十年(公元1652年)6月3日,京城,民生报馆。

春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弥漫著油墨和纸张气味的报馆编辑室内。这里一片繁忙景象,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坊。

记者们或带著助手匆匆出门,奔赴各个新闻现场,或伏案疾书将采访所得编织成文,排版工人在字架前穿梭,挑选铅字,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整个报社显得忙忙碌碌。

主编朱由检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审阅著下属提交的各类文书。其中有申请采购新式高速滚筒印刷机的报告,声称能极大提升报纸印刷效率和清晰度,还有记者申请配备照相机的请款单,理由是「能更真实、直观地记录民生百态,尤其适合野外采风和突发事件报导」。

这两年,《民生报》可谓踩在了时代发展的浪尖上,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那远在新大陆的长子朱慈良。朱慈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不仅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一篇篇详实的游记,更用那台珍贵的照相机,拍下了大量珍贵照片。

望汉城拔地而起的崭新建筑、金矿银矿里劳作的矿工、茫茫荒野上建立的屯垦堡垒、神情各异的土著居民、

朱由检把自己儿子的文章和那些照片刊登的民生报上,当那些清晰的黑白照片首次刊登在报纸上时,在京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尽管大同社宣传新大陆已逾十年,但文字描述的想像空间,远不及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和震撼。人们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看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域风貌,感受到了开拓的艰辛与残酷。

《民生报》因此声名鹊起,从一家主要覆盖京城的地方性报纸,一跃成为影响力辐射整个北方的知名大报,发行量和GG收入连翻数倍。即便后来其他报社纷纷效仿,也为记者配备相机,甚至派遣人员前往海外。

但这个时候朱慈良又把西班牙的情况刊登出来,西班牙的港口城市,前线的战况,让一个城市灭绝一大半人口的黑死病,各种让人不忍直视的照片,直观的让民朝的百姓看到了鼠疫的恐怖之处。

不少心上的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到民生报,朱由检把这些物资又送到大同社,由他们送到西班牙,战地记者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民朝,其他报社纷纷痛心疾首,又让民生报吃了第一个螃蟹。

于是他们也纷纷派遣自己的记者去西班牙,去前线,但这些人还在路上,半年之内这个第一个螃蟹还只能用民生报来吃。

对现在的民朝记者而言,照相机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须,一个不带照相机的记者,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

批准完了新设备的采购之后,朱由检又开始修改自己关于京城物价的调查问卷。

从大基建开始,民朝的经济火热,到处都是建砖窑厂,水泥厂,面粉厂纺织厂的商贾。大量的新作坊开设吸纳了大量的工匠,现在在京城招个工匠,15元已经是最低标准,低过这个数字,就没有人愿意去应聘了。

大家收入增加,各种消费也开始提振,带动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怀表,收音机等新型行业的爆发。

不过火热的经济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各行各业的物价开始上涨。

首先是农副产品建设的周期性比较长,开始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

小麦,玉米等主粮在下降的情况下,猪肉,牛肉,羊肉,鸡鸭家禽在这两年价格涨了五成,许多市民已经在哀嚎,吃不起肉了。

但根据朱由检的调查,所谓吃不起肉,都只是大家的哀嚎,真实的情况却是京城这两年消耗的肉类增加了两倍,以前京城工匠三四天才能吃一次肉,而且还是价格比较低的鱼肉,鲸鱼肉。

但现在只要想,几乎每天都可以吃一次,而且增长比较多的是价格高的猪,羊,牛肉。

因为京城百姓消耗各类肉类增加,导致四周的农村一时间供不应求,才出现了这一轮的物价暴涨。

不过各种肉类的价格上涨,带动民朝养殖业扩张,就朱由检了解的情况,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村,没财力的自己多养几头猪,用自家低廉的土豆,玉米,麦麸,再加一些豆粕做饲料来养猪。

有财力的农户,大家集合起来,开大型养殖场,一次养个几百头猪。上万鸡鸭的养殖场也不在少数。

而除了各种农副产品的价格暴涨暴涨之外,京城各种服务业的价格也在上涨,去澡堂的价格,从3厘长到五厘,理一次发的价格也涨到一分,说书铺,戏院等行业都在涨价。

朱由检统计了一下,这次北方的涨价风潮,发现除了最基础的小麦,玉米的粮食,还有各种工业制品之外,农副产品和服务行业是这次涨价的主力,扣除了这次涨价的成本,工匠增加的收入并不算很多。

正当朱由检整理数据,打算出一期专刊,介绍物价上涨带来的隐患,他的三子朱慈召带两个弟弟朱慈焕、朱慈灿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父亲!您怎么还在这里!」朱慈召急道,「球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大伯特意叮嘱,您今天必须到场!这可是二哥最关键的一场比赛!」

朱由检从文稿中抬起头,无奈地叹了口气:「知道了,知道了,这就走。」

他被三个儿子半推半拉地请起来,只好对编辑室的手下道:「今日我有些家事,报馆事务就劳烦诸位多费心了。」

记者们纷纷笑著应承:「主编您快去吧,我们都知道今天二公子有大比赛,这里放心交给我们!」

来到报馆外,朱由检走向他那辆已经陈旧的私人马车,这次他的儿子们却没有像小时候那样爬进马车里。

而是熟练地推来自行车。朱慈召再次劝说道:「父亲,您真该换掉这马车了。骑自行车多方便?又灵巧,又不用担心马匹受惊或者留下异味,还能锻炼身体。」

「就是,就是!」朱慈焕和朱慈灿在一旁帮腔。

近年来,在刘永的大力扶持下,以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留声机、有线电报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其中,自行车因其相对亲民的价格,价格从15元到30元不等,普通工匠一两个月工资即可购买,非常受到年轻工匠的欢迎。

大部分工匠得到工钱的第一个月,都会买一辆自行车,方便出行上班,「叮铃铃。」的铃声响起,就会引起一阵阵目光注视。

自行车以及低廉的价格和实用性,快速在京城普及,现在已经开始逐步出现庞大的自行车群。

而且不仅有两轮自行车,还衍生出载货载客的三轮车,甚至在三轮车上加装棚子成为「板的」,安装炉灶成为流动小吃摊……形态各异的两轮、三轮车辆,已经开始与传统的马车在京城街道上分庭抗礼。

朱慈召三兄弟是青年人自然要跟上这股风,所以他们也买了自行车,还呼吁自己的父亲把马车卖了,也和他们来学习自行车。

朱由检看著兴致勃勃的儿子们,没好气地摆摆手:「你们先走,我坐马车稳当。」

他年纪渐长,一方面觉得骑那两个轮子的玩意儿既危险又费力,另一方面也拉不下脸来在街上学习骑车,他本就好面子,生怕摔跤的狼狈样子被人看了去,自然不会学习骑自行车,他还是用四平八稳的马车。

「父亲,我们先走一步啦!」三兄弟跨上自行车,铃铛按得清脆作响,灵活地汇入街上的车流,很快消失在朱由检的视野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