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55章,如履薄冰的杜麟征与内斗的传统

第555章,如履薄冰的杜麟征与内斗的传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杜府书房,灯光明亮,映照着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案几上摆放着来自福建的武夷茶,香气袅袅。

杜麟征地询问道:“仲彝,方才接风宴上,我看你用餐时神色似有不豫,可是此间饮食不合胃口,让你感觉不惯了?”

夏允彝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道:“非是饮食之故。只是这十几年来,在欧陆,我已习惯了与同仁们同桌而食,不分彼此。

像今日这般,仍有仆役环伺左右,精心服侍,实话反而觉得有些不自在了。”

他目光诚恳地望向老友道,“自徐社长于神州重光‘公天下’之制,‘人人平等’四字,深入人心。东吁相较于当年的大明,确有不少进步之处。

但终究与神州本土的气象迥异。还望吾兄莫忘当年江南‘奴变’之惨烈,天下民智已开,若逆势而行,恐终将被时代洪流所倾覆啊。”

杜麟征闻言,脸上泛起一丝复杂的苦笑,他摩挲着温热的茶杯道:“仲彝,我岂能不知?然则,我杜麟征终究不是徐元首,东吁也非神州本土那般根基深厚、文化一统。

此地族群林立,汉人虽居主导,却亦是客居。若行过于激进之策,进不能团结境内数百万汉人遗民之心,退难以讨好数量庞大的东吁土著及其他部族。”

他声音带着几分沉郁:“在东吁,莫‘人人平等’,许多边远山区、土司辖地,至今仍存奴隶旧制!在东吁,一片山林就是一片土司区,土司就是当地的法令,东吁朝廷都不能管他们,这种情况下,东吁连废奴都做不到。

对此地大多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而言,‘自由’尚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他们首要关心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不被饿死、不被劫掠。在此地施政,犹如在泥沼中行舟,不得不顾及现实。”

夏允彝去欧洲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拓了眼界,如果大明很多君王是昏君的话,那欧洲的国王很多都不似人。

真让他大开眼界,欧洲贵族各种无耻贪赃的手段,明目张胆的中饱私囊,买官卖官干什么公开的。他也见识多了。所以他倒是不认为东吁的政策有很大的问题。

他道:“东吁内情复杂,我确不知其详。你所行之策,或许已是当下最符合实际的选择。

我只望将来,待条件成熟之时,不忘今日初心,适时推进政治革新。当以当年侯首辅为鉴才好。”

他转换了话题提到另一个隐忧道:“当今民朝如今强势无匹,威加四海。当年旧事,若能淡忘,或许对东吁长远更为有利。

你这般刻意维持前明衣冠制度,虽凝聚了遗民之心,却也无形中加剧了东吁汉人与神州本土的割裂。长此以往,只怕会重蹈安南旧辙,渐行渐远,终成异路。

东吁欲长治久安,需大力教化土著,普及汉文化,若自身先抱持一种疏离姿态,如何能真正融合四方?”

杜麟征无奈道:“仲彝,你可知我的难处?

若我不设法在东吁塑造一种有别于神州的身份认同,那么此间的士绅大户,这些掌握资源的人,凭什么不直接投靠更为强大、富庶的民朝本土?

东吁如今,便是在走钢丝!既不能彻底断绝与中原的文化血脉联系,失了根本;又不能让本土影响无远弗届,被完全同化,失了立国之基!

我不能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啊!”这话语中透被时代裹挟的无奈。

最开始东吁保持明朝的服饰,这是明朝遗民发泄自己被赶到这样蛮荒之地的不满举动。

他们内心不承认大同社是天朝正统,标榜自己不食民粟,这是被赶到东吁读书人发泄的途径,和本能的身份认同。

最开始杜麟征也没有太在意,当时他们连生存都是个问题,哪里还有时间管这种身份认证。

但等东吁国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因为这些遗民身份高,明服开始成为正规场合的正装。

但真正让明服得到官服推广,却是在8年前的事情。

当时东吁发展的重心在靠近印度洋的平原和海岸地区,一方面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天然适合做经济中心,另一方面靠近云南行省之地,山地崎岖,不适合发展,东吁也防着民朝。

但对靠近云南行省的东吁百姓,东吁朝廷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每年只知道在他们这里征税征兵,却一点都不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在他们对面的民朝云南行省每年能得到600万元的财政转移,云南行省的税收也用在当地,修桥铺路,建设工业区。

更关键民朝还强制南直隶,福建,广东等发展的好的行省,在云南行省当地开办作坊,发展产业链,扶持发展。

和他们地形差不多的云南行省,人家的城市被一条条道路连接,山沟峡谷也修了桥梁,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

而他们却是十几年没有变化,双方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当地人在羡慕自己同胞的同时,自然对东于朝廷有几分怨言。

同时东吁新一代开始逐步成年,他们来到东吁的时候年纪还,对民朝的仇恨不深,甚至都已经忘记了。

他们喜欢穿大同服,喜欢从民朝传过来的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喜欢看民朝的戏曲,也以自己天朝子民的身份而自傲,鄙视当地土著,认为自己天然应该教化当地人。

他们对东吁的怨气和对民朝的羡慕,这两股风潮结合在一起,终于在8年前,有东吁百姓跑到云南行省巡抚衙门,要求民朝接管当地,让他们认祖归宗。

杜麟征,沐天波,祖泽润等东吁文武大臣大为惶恐,要是民朝以这个为借口吞并东吁,他们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好在民朝对东吁这片贫瘠的土地根本不感兴趣。找到了东吁地方官员,三方进行了谈判,最后东吁朝廷承诺加大了对当地的投入,在当地收的税,也用于当地的建设。

云南巡抚衙门也帮他们弄了一个罐头厂,承诺包销他们生产出来的罐头,允许他们来云南行省打工,这件事情才解决。

但此事引起了杜麟征等人的惶恐,在此之前,他们是在东吁全面推广汉化,教化当地土著让他们成为汉人。

但这件事情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如果不加筛选的吸收民朝的文化,最终被同化的反而是他们。

现在东吁还不愿意和民朝同化是因为当年的大明遗民还在,他们还记得江南的仇恨。

但东吁的新一代却在成长,他们有的忘了,有的根本就没生活在江南,根本不知道这段仇恨,等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接管权利,那东吁都有可能消失。

于是杜麟征他们开始推广明服,明朝文化,自称是明人而非汉人。

夏允彝闻言,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起身走到杜麟征身旁,轻轻拍了拍老友日渐宽厚却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这位老友,这些年在海外撑起这番局面,其中艰辛真可谓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夏允彝这无声的理解与支持,让杜麟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东吁,他位居极顶,却也是孤家寡人,多少昔日志同道合之辈因政见不合而疏远,境内士族大家各有盘算,真心理解他这番苦心与挣扎的人,寥寥无几。

当夜,杜麟征如青年时那般,拉着夏允彝抵足而眠。在夜深人静的卧榻之侧,他仿佛卸下了白日里的重重面具,将东吁的底细向这位可以信任的老友和盘托出。

“允彝,你看,我们当年在江南,与几社同仁们畅想太祖的军户制,竟真的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立起来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道“如今东吁已有在册军户两百万!各级军官皆授有相应等级的职田。他们只需缴纳什一之税,代价是无条件服兵役。如今是太平年月,大约每十户征一丁服役,足以维持一支精兵。”

夏允彝道:“仅靠这什一税,如何能支撑偌大一个东吁国的运转?”

杜麟征笑道:“自然不会仅靠此一项。东吁还有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专事种植香料、橡胶、以及各种珍稀热带水果,这些物产在东西洋贸易中皆是抢手货,效益颇佳。同时,我们也学习大同社的产业政策,在国内设立了十余个轻重工业区,生产布匹、器械、乃至军火。

再加上仰光、勃生等三大港口的关税收入,如今东吁岁入,折合白银也有两千余万两了!支撑朝廷开支,维系军队。”

他的声音渐渐高昂,仿佛回到了当年纵论天下的岁月道:“我们当年的设想,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拥有土地的军户是国家的基石,也是忠诚的战士;遍布各处的工坊商税,则为国家提供了充盈的财源。东吁论人口、疆域,远不及当年大明,然其财政收入与军队战力,却已远超大明!

三年前,我便亲率东吁大军,在边境击溃了莫卧儿帝国五万东侵的精锐!”

夏允彝听着老友的叙述,心中却是百味杂陈。这套制度,对于积弊深重的大明而言,无疑是高效而先进的,也确实让东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甚至称雄一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