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据理力争(2 / 2)
这是对纯粹计算严谨性的一种合理抗辩,扞卫了探索性研究的价值。
而对于山中教授和布莱克本教授的建设性意见,陆时羡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他几乎全盘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在修改稿中极大地丰富了关于“合成生物学元件潜力”和“疾病模型初步关联”的讨论,虽然并未补充大量新数据,但在文字上进行了深度拓展,使论文的视野和影响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回复信的结尾,陆时羡写道:“我们深信,科学的前进不仅需要严谨的验证,同样需要敢于基于强大证据提出新框架的勇气。”
“我们相信,《细胞》的读者们具备足够的智慧,来评判我们提供的证据是否足以支撑这个可能改变他们如何思考细胞内部运作方式的新范式。”
这份回复信,既非傲慢的拒绝,也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次充满自信、逻辑严密且有理有据的“谈判”。
它清晰地传达了陆时羡的立场:我们尊重规则,但我们更致力于引领方向。
当这份回复信连同修改后的稿件返回《细胞》编辑部时,主编玛格丽特看到陆时羡对审稿意见的处理方式,不禁对身边的威尔金斯编辑感叹:
“看到了吗?这就是顶尖科学家的自信。他不仅知道如何做研究,更知道如何扞卫和推广他的研究。”
“这场学术博弈,他已经赢了第一步。”
......
当《细胞》编辑部将陆时羡团队那份措辞严谨、不卑不亢的回复信以及修改后的稿件,分别转送给四位审稿人进行最终确认时,这些早已站在学术巅峰的智者,心中其实都已如明镜一般。
马丁·拉斐尔斯博士在慕尼黑的办公室里,看着屏幕上陆时羡对自己“必须补充实验”要求的理性回应,那严肃的脸上非但没有不悦,反而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欣赏。
他低声自语,带着日耳曼学者特有的严谨口吻:“这种对计算范式的自信,以及对系统级洞察的执着……果然是他。那个总想看清现象背后规则的年轻人。”
他清楚地知道,要求一篇旨在提出新范式的开山之作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陆时羡承诺将后续验证作为最优先事项,这已经满足了他对学术严谨性的底线要求。
他没有再坚持,只是在最终确认邮件中简洁地写道:“作者已对主要关切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修改。建议接受。”
而山中孝之教授在京都收到回复后,仔细阅读了陆时羡在讨论部分大幅拓展的关于“合成生物学元件”和“细胞编程”潜力的论述。
他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在与一位神交已久的同行隔空对话。
“能够如此迅速地把握住工作的外延价值,并清晰地阐述出来,这份远见,确实符合陆君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