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灵能分布热力图(2 / 2)
他将图谱挂在灵槐树上,对着村民们说道:“各位乡亲,豆腐堰的灵能循环目前覆盖下游五十亩农田,但这只是开始。”
“未来半年,我们计划梳理青龙山支脉的淤堵与白虎山支脉的灵能外泄问题,届时灵能循环的覆盖范围将扩大到整个忧乐沟,让每一块农田都能享受到稳定的灵能供给。”
图谱前,村民们纷纷驻足观看,指着自家农田的位置,兴奋地讨论着。
一位名叫陈老栓的村民,常年种植灵茶,他家的茶园位于青龙山脚下,因支脉淤堵,灵茶产量一直不高。
他走上前,指着图谱上青龙山的位置,语气带着期待:“月平小哥,青龙山支脉梳理后,我家的茶园也能用上稳定的灵能吗?往年灵茶总因灵能不足,叶片又小又薄,卖不上好价钱。”
月平走到陈老栓身边,指着图谱上的茶园位置,耐心解释:“老栓叔放心,青龙山支脉的主通道正好经过您家茶园西侧,我们梳理时会在茶园旁设置一个‘灵能分流口’,用特制的灵管将灵能引入茶园,确保每一株灵茶都能获得充足滋养。”
“而且我们会根据灵茶的生长周期,调整灵能输出——春季发芽期多供灵能,冬季休眠期减少供给,让灵茶长得更壮,叶片更厚实。”
陈老栓闻言,激动得连连点头,粗糙的双手紧紧攥着灵能监测符:“太好了!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养护茶园,不辜负这好灵能!”
庭院的另一侧,五奶奶陈守云正带着几位年长的村民,查看灵能循环的实时数据。
她手中的“便携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着豆腐堰灵能浓度、三座山峰灵能输出强度、下游农田灵能分布等数据,每一项都清晰明了。“你们看,现在堰塘的灵能浓度稳定在九成二,簸箕山的灵能输出是每分钟八十单位,兔儿山过滤后的灵能纯度达百分之九十九,撞杆山的回流效率也有八成五——这些数据都说明,灵能循环运行得非常顺畅。”
一位年长的村民指着屏幕上的“灵能分布热力图”,问道:“五奶奶,为啥东边的农田灵能比西边稍高些?会不会影响西边的作物生长?”
五奶奶笑着解释:“这是因为东边离簸箕山灵能丝带更近,灵能输送路径短,损耗少;西边虽稍远,但撞杆山的回流灵能会补充过来,实际差距不到半成,完全不影响作物生长。”
“我们也在西边设置了两个‘灵能缓冲池’,能储存多余的灵能,确保灵能供应稳定。”
随着时间推移,守脉宴的氛围愈发热烈。
村民们品尝着灵稻饭、灵鱼汤,谈论着未来的丰收愿景;陈家子弟则穿梭在庭院中,为村民们解答疑问,演示灵能监测符的使用方法;四大意灵也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小老虎趴在地上,任由孩子们抚摸它的毛发;大白兔则将灵草甸的灵草编成小篮子,送给孩子们当玩具;老山羊与小白猪则在庭院中漫步,偶尔停下脚步,接受村民们递来的灵果。
正午时分,守脉宴接近尾声。
陈重走上前,对着众人高声说道:“今日的守脉宴虽要结束,但陈家与村民们守护地脉、共促丰收的协作,才刚刚开始。”
“未来,我们会每月举办一次‘地脉交流会’,收集大家的反馈,调整灵能供应;每季度组织一次‘灵能维护’,检查地脉节点与灵具的状态;每年秋收后,还会根据大家的收成,优化灵能循环的方案——我们的目标,是让忧乐沟的地脉永远安康,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安居乐业,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村民们纷纷鼓掌,掌声在庭院中回荡,与灵槐树叶的沙沙声、灵能流动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地脉欢歌”。
守脉宴结束后,村民们带着灵能监测符与《灵能循环维护手册》,满载而归。
陈阳与陈玥则带着子弟们,收拾庭院中的桌椅,将剩余的食物打包,送给村中行动不便的老人。
月平则与陈重、八爷爷、五奶奶一起,来到祖地的书房,讨论后续的地脉梳理计划。
书房内,月平铺开青龙山与白虎山的地脉图谱,指着上面标注的淤堵点与外泄点:“青龙山支脉的淤堵主要集中在山腰的‘乱石坡’,那里因常年雨水冲刷,岩石滚落堵塞了灵脉通道;白虎山支脉的灵能外泄则在山顶的‘裂谷’,裂谷两侧的岩层出现缝隙,导致灵能流失。”
“针对这两处问题,我计划用‘爆破清淤法’处理乱石坡——用温和的灵能爆破,将岩石击碎后清理,避免损伤地脉;裂谷则用‘灵脉胶’封堵,再用灵脉晶碎屑加固,防止灵能再次外泄。”
八爷爷看着图谱,点头赞同:“‘爆破清淤法’需注意控制灵能强度,当年你祖父清理白虎山支脉时,曾因灵能过强,导致岩层松动,花了半个月才修复。”
“你可以用‘分层爆破’的方式,每次只击碎表层岩石,逐步深入。”
五奶奶补充道:“灵脉胶的制作也需讲究,最好用灵草汁混合灵脉晶粉末,再加入少量‘老鸭婆’的灵能液——它的灵能与地脉兼容性强,能让灵脉胶与岩层更好地融合,封堵效果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