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创新纹路(1 / 2)
这九重山阙表面看起来并非人工修建,而似堰塘边缘天然形成的石脊,高约六十丈,石脊表面凹凸不平,生长着茂密的地脉草——这种草的根系能深入山体三尺,吸收岩层中的杂息,释放纯净灵能,起到稳定周边灵能的作用。
每到清晨,草叶上会凝结出带着灵能的露珠,村民们常来采集露珠泡茶,喝了能舒缓疲劳,李伯家的小远就最喜欢喝这种露珠泡的茶,说“比蜜还甜”。
小白猪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入空中。
它的动作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身体在空中微微蜷缩,灵能在腹下凝聚,形成一道淡白色的光托——光托泛着柔和的灵芒,将它的身体稳稳托起,缓缓上升。
上升过程中,它还不忘用灵识扫描周边的灵能状态,确保没有异常波动。
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小白猪腹下的灵能突然涌动,形成一个淡白色的灵能气泡。
这并非普通的气泡,而是由“纯和黑意”与水体灵能按七三比例融合而成的“灵脉护泡”——“纯和黑意”负责稳定护泡结构,分子结构紧密得能抵御外部灵能冲击;水体灵能则模拟灵生物熟悉的生存环境,气泡内的水温、灵能浓度都与堰塘完全一致。
二者结合,既能确保护泡的强度,又能让灵生物在其中保持活力。
护泡壁上刻着细密的“护灵纹”,每一道纹路都对应一种灵生物的灵能频率:针对灵鱼的“游纹”呈流线型,纹路间距会随灵能流动自动调整,能在护泡内形成与堰塘一致的“灵能水流”,让灵鱼摆动鱼鳍时感受到熟悉的阻力,不会因环境突变而游动失衡;针对灵虾的“爬纹”呈细密的网格状,网格节点处泛着淡白色微光,能模拟堰塘底部的泥沙质感,灵虾的螯钳与步足接触纹路时,会产生与泥沙相同的摩擦力,让它们能像在原环境中一样自由爬行;针对灵草的“生纹”则呈螺旋状,围绕着灵草根系分布,能持续释放微量灵能,如同春雨般浸润着灵草的根系与叶片。
那些灵能顺着根系的脉络缓缓向上蔓延,先是滋养着最纤细的根须,让根须上的绒毛愈发鲜亮,再沿着主根输送到茎秆,最终抵达叶片,让叶片边缘泛起淡淡的绿光,像是被注入了新的生机。
更妙的是,这股灵能还能在灵草体表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防止灵草因脱离原生水体出现脱水枯萎,哪怕在护泡中停留半日,灵草依旧能保持着鲜活的姿态。
除此之外,护泡壁上还刻着一道特殊的“调节纹”——这是月平与小白猪共同琢磨出的创新纹路。
它像一位细心的管家,能根据护泡内灵生物的数量与活动状态,自主调节内部的灵能浓度与氧气含量。
若是灵鱼群游动频率加快,消耗的氧气变多,调节纹便会悄悄提升氧气浓度,让灵鱼呼吸更顺畅;若是灵草光合作用增强,对灵能的需求减少,调节纹又会适当降低灵能浓度,避免灵草因过度吸收灵能导致叶片灼伤。
气泡一接触空气,便在小白猪的灵能催动下缓缓膨胀。
小白猪的双眼微微闭合,灵识完全沉浸在护泡的灵能调控中,它能清晰感知到护泡每一处的灵能密度变化——哪里灵能稍弱,哪里需要加强,都能精准把握,将膨胀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
不快不慢,既能快速形成足够容纳所有灵生物的空间,又不会因膨胀过快导致护泡结构不稳定。
随着气泡渐渐变大,护泡壁上的护灵纹愈发清晰,每一道纹路都泛着淡白色的灵能光晕,像是夜空中的星辰,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当护泡直径达到三丈时,小白猪轻轻睁开双眼,灵能输出瞬间稳定,护泡停止膨胀。
此时护泡壁的厚度虽只有半寸,却结实得很——此前测试时,陈阳曾用重达五十斤的灵木锤轻击护泡,护泡只微微颤动了一下,没有丝毫破损,足见其结构强度。
护泡稳稳地悬浮在堰塘上空,距离水面恰好三尺。
这个高度是经过反复琢磨的:太低了,护泡容易与水面接触,干扰水体灵能;太高了,灵生物在转移过程中又可能因距离过长产生应激反应。
护泡下方的“引导口”缓缓张开,开口宽约一尺,边缘的灵能呈柔和的弧形,像是裹着一层软垫——这是特意为堰塘中那只百年灵龟准备的,灵龟背甲直径约一尺,弧形边缘能避免它进入护泡时背甲被划伤。
引导口张开的瞬间,小白猪口中发出一道细微的“灵能哨音”。
这道哨音的频率与灵生物的灵能频率完美契合,像是一句无声的“安全信号”。
哨音刚落,堰塘中的灵生物便开始有序地朝着护泡移动,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安静而有序:
灵鱼群率先响应,它们摆动着泛着淡青色光泽的尾巴,顺着小白猪释放的“灵能引导流”缓缓游动。
这股引导流的温度与水体一模一样,灵能浓度又比周边略高一些,像是一条无形的通道,温柔地指引着灵鱼群前进。
灵鱼群排成整齐的队列,前后间距保持着三寸左右,没有一条灵鱼插队或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