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水丝凝梭与固化工序详解(2 / 2)
这道工序对速度与精度的要求极高,猪龙人本可施展“土灵分身术”分化出十个虚影,每个虚影操控十条灵臂,以十倍效率完成操作。
但月平却以“意力压制”拦下了这一想法——月平深知,“水丝凝梭”需以纯粹的本体灵气操控,分身的灵气纯度仅为本体的三成,易导致水丝中混入土属性杂质,影响后续“青罗带”的柔韧性;
且过度依赖法术会消耗猪龙人的本源灵气,导致其在后续“灵气聚合”工序中力不从心,毕竟“灵气聚合”需消耗大量本源灵气,若此时过度消耗,可能导致工序中断。
猪龙人虽明白其中缘由,却也因任务的紧迫性而紧绷神经,每一条灵臂的动作都拼尽全力,额头上的汗珠如同珍珠般滚落,顺着灵臂滑落,融入瘦水中,激起微小的能量涟漪。
这些涟漪与水下的光点相互碰撞,发出“噼啪”的轻响,如同为这场忙碌的工序伴奏,也为这庄严的工程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另一边,堰塘中的虎人仍在坚守,长时间的簸动让它的手臂肌肉微微颤抖,肌肉纤维如同紧绷到极致的琴弦,每一次抬起都伴随着细微的酸痛——从工程启动到现在,它已连续簸动了近千次,手臂的肌肉纤维已出现轻微的疲劳损伤,却依旧保持着均匀的动作节奏。
它的橙黄色皮毛被汗水与塘水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如同裹了一层湿冷的铠甲,皮毛下的肌肉线条因持续发力而愈发清晰,每一块肌肉的收缩与舒张都带着力量的韵律。
它每一次舀水都确保簸箕盛满——簸箕的容量为五十斤,误差不超过两斤,既能保证提纯效率,又不会因过重导致动作变形;舀水时,它会微微屈膝,借助腿部的力量带动上半身下沉,避免腰部肌肉过度劳损,这般对身体的精准掌控,源自它多年的战斗与训练经验。
每一次簸动都精准分离杂质,借助腰腹的力量带动手臂旋转,旋转的角度控制在一百八十度,速度为每秒一次,让浊水在簸箕中形成稳定的漩涡——漩涡的离心力能将泥沙与碎石甩向簸箕边缘,被竹缝挡住,只让纯净的瘦水顺着竹缝滴落。
瘦水的滴落速度为每秒十滴,每一滴都带着均匀的能量,如同精密仪器输出的能量单元。
瘦水顺着导流槽源源不断地汇入“同泔共楛桶”,导流槽由“灵竹”拼接而成,内壁刻有“导灵纹”,纹路呈螺旋状,能引导瘦水中的能量顺着固定轨迹流动,确保能量不流失。
导流槽的倾斜角度为十五度,既能保证瘦水的流速,又不会因流速过快导致能量碰撞损耗。
虎人的虎目始终盯着簸箕中的水流,眼神中的疲惫被对使命的执着取代——它深知,自己的每一次簸动,都在为“青罗带”的成型注入力量,哪怕手臂酸痛到无法抬起,也绝不会停下手中的动作。
偶尔,它会微微转动脖颈,缓解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僵硬,转动的角度控制在三十度,避免因动作过大导致簸箕倾斜,这份坚守,让远处的老山羊都暗自点头称赞,眼中满是敬佩。
那么,猪龙人的兔形分化体(小猪猪)此刻正在做什么?
在“同泔共楛桶”的下游三丈处,小猪猪已搭建好“固化阵”——这是一个由十二块“灵玉”围成的圆形法阵,每块灵玉重约百斤,取自“灵脉山”的核心区域,蕴含浓郁的木属性灵气,灵气浓度达到“液化临界点”,能为“兔起火锣锅”提供稳定的能量支撑。
灵玉的摆放遵循“十二地支”的方位,每块灵玉之间的距离相等,形成一个直径五丈的圆形区域,区域内的灵气流动速度被控制在每秒半米,确保法术施展时的稳定性。
法阵中央放置着一面巨大的铜锣,这铜锣并非凡物,而是由“灵铜”与“银精”按七比三的比例锻造而成——灵铜提供稳固的质地,能承受高温与高压而不变形;银精增强灵气的传导性,能让月光火均匀分布在锣面。
铜锣的直径与虎人的簸箕相当,约三尺有余,厚度为一寸,锣面经过“灵火锻造”处理,表面光滑如镜,能反射月光火的光芒,增强固化效果。
锣面刻有“聚火纹”——这些纹路呈螺旋状,从锣边延伸至中心,共三百六十道,对应着天地间的三百六十种基础能量,能将月光火均匀分散到锣面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固化时的温度均匀;边缘镶嵌着一圈银色的灵铁,灵铁上刻有“稳温符”,符文中蕴含着“恒温法术”,能确保锣面温度始终稳定在“固化临界点”,误差不超过一度,这般精准的温控,是“水丝固化”成功的关键。
铜锣被翻转放置,锣面朝天,如同一口浅沿的“灵火锣锅”,这便是小猪猪的“兔起火锣锅”,也是“干扁固化”工序的核心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