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刺汉(1 / 2)
第283章刺汉
经年不能平的南山盗,被杀的干干净净,滚烫的鲜血融化了山上不化的积雪,春意,似乎提前到来了。
而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楚地殷忠、杜少,齐地徐勃,燕赵之间坚卢、范生,等等,有名有号的大小盗贼巢穴相继被找到,地方衙门立刻组织兵力攻杀、扫荡。
关内、关外,霎时间,杀气腾腾。
大汉流寇大盗,大多与当地豪强奸猾有交往,正是有豪强奸猾的支持,才能在朝廷、地方衙门屡次清剿中存活下来。
豪强奸猾、流寇大盗联合作戏,抢来的东西,豪强的钱粮如数奉还,百姓的钱粮三七分帐。
换言之,流寇大盗是豪强奸猾的打手、钱袋子也不为过。
这次,流寇大盗却遭遇了豪强奸猾的出卖,公然的御街刺杀,突破了政治的底线,君臣上下一心,在「除贼令」下,豪强奸猾不敢有丝毫侥幸,更不敢让流寇大盗落到朝廷、官府的手上。
主动向地方衙门、守军述说了流寇大盗巢穴所在,甚而作为向导,为官兵指引了方向。
地方衙门、守军把境内官宦、巨商、大贾的死,都归结到了大盗身上,大盗承认不承认都没有关系,先封口,再杀戮。
豪强奸猾同样不敢让大盗开口,配合著官兵杀死所有能说话的盗贼。
大汉立国八十余载,朝廷、地方史无前例的大团结,将国中盗贼赶尽杀绝。
天地间,风气为之一清。
……
易水。
这是燕地西部河流体系。
发源于易县境内,分为南、中、北三条支流。
一辆轺车行至易水岸边,董仲舒四大弟子之一的殷忠在此祭了路神。
望著冬寒为之霜冻的河流,沧然泣下。
他已经圆满完成了恩师交代的任务,持阴符而示天下元功、官宦、豪族、巨商、大贾、游侠、盗贼……复辟浪潮,他,功不可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殷忠日夜都在研读恩师予他的传承《天下》,也对大汉国的地舆、财货、国法、兵制、吏治、民风等国情感悟颇深。
现在的燕地在他的眼中,可谓了如指掌。
作为大汉东北边疆屏障,在汉匈关系及东北边疆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北接匈奴、东邻渤海,是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重要前线,燕地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著大汉朝廷的边疆安全。
陛下、太子为了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撤国入汉等手段,又大大削弱了燕地,使得燕地的建制也由分封制彻底变成了郡县制。
权力在集中,也在支离,大汉朝廷的权力在增强,但没有藩王坐镇的边地,统治力也在下降。
大汉的变化,殷忠全然看在眼里,不认为陛下可以复辟、恩师可以获胜,以后的大汉,必然是儒家的禁地。
所以,殷忠决定听从恩师之言,离开大汉,长居异族。
在乌桓、鲜卑之间,他选择了乌桓,重建儒家。
就如恩师所说,大汉不可能永远鼎盛,总会有江河日下的那一天,而那时,便是他的机会,也是儒家的机会。
进入乌桓后,殷忠定计,趁著大汉内斗、匈奴虚弱之际,先驱使乌桓覆灭鲜卑,再占领辽东,奠定东北统治基础。
接著再让乌桓与匈奴通过联姻、宗族和军事震慑的方式进行联合,形成「乌匈联军」,既可以削弱大汉,也为入关中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