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舌尖!野原广志!真龙一样的年轻人(2 / 2)
众人举起酒杯,清脆的碰撞声在会议室里回荡。
窗外的东京夜景依旧璀璨,但此刻,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真正的美好,不是高楼大厦的繁华,而是荞麦面的香气,是父子间的和解,是平凡生活里的坚守与温暖。
吃完宵夜,众人还在热烈讨论着《舌尖》的拍摄手法。
松井雄一拿出摄像机,播放着白天拍的观众反应片段——画面里,老人擦着眼泪,年轻人给老家打电话,孩子们好奇地问“荞麦面是怎么磨出来的”。
“你看,这就是好内容的力量。”
松井雄一感慨道,“广志君,你不仅拍了一部纪录片,还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大家想起了被忽略的美好。我以前拍新闻,总想着追求时效性,却忘了新闻也可以有温度。以后我要向你学习,多拍一些有情感的故事。”
本田樱子也说:“我之前做‘老街探访’的提案,松井桑说没人爱看,现在看了《舌尖》,我更有信心了。下周我想跟广志君去京都,学习怎么拍传统手艺,回来后重新做提案,相信一定能通过。”
铃木清斗看着野原广志,眼神里满是欣慰:“广志君,我没看错你。当初你刚来关东台,我就觉得你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现在你果然做出了这么好的作品。关东台能有你这样的导演,是我们的幸运,也是霓虹观众的幸运。”
野原广志谦虚地说:“谢谢铃木桑的认可。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拍真实的故事,传递温暖的情感。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斋藤茂忽然说:“广志君,技术部的同事都很佩服你。他们说,你不仅懂内容,还懂技术,知道怎么用镜头传递情感。下次我们想请你给技术部做个分享,讲讲怎么把画面和内容结合得更好,你愿意吗?”
“当然愿意。”野原广志点头,“好的技术应该为内容服务,我很乐意跟大家分享经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设备不够好,而是我们没有找到最适合的拍摄方式。比如拍荞麦面,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只要捕捉到揉面的力道、煮面的热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美味。”
众人纷纷点头,心里对野原广志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会议室里的讨论正热,门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技术部的年轻职员小林浩抱着一叠刚打印好的报表,额角还沾着汗,闯进来时差点撞到门框。
“广志桑!各位领导!最终收视数据出来了!”他声音发颤,却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全霓虹平均收视——32.2%!关东地区更是冲到了38.5%!”
这句话像一颗火星扔进了汽油桶,原本还在轻声交谈的众人瞬间炸了锅。
松井雄一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抢过报表的手都在抖,反复确认着数字:“32.2%?没看错吧?这可是近二十年纪录片的最高纪录啊!比第一集整整高了8个百分点!”
铃木清斗的拐杖在地板上敲得咚咚响,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盯着报表上的数字连连感叹:“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关东台最火的《关东渔歌》,最高收视也才25%,现在居然被广志君的纪录片给超了这么多!”
本田樱子掏出传呼机,手指飞快地按着键盘,要把消息发给还在外面采访的同事:“刚才群马县厅还打来电话,说今晚‘佐藤屋’的电话快被打爆了,明天的荞麦面都被预订光了。现在有了这个收视数据,肯定还有更多人要去群马!”
斋藤茂向来平静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他推了推眼镜,看向野原广志:“广志君,这次的镜头数据反馈特别好。山间晨雾那段,观众留言说‘像身临其境走在群马的田里’;佐藤桑揉面团的特写,还有30%的观众说‘看饿了,立刻想找荞麦面吃’。你的手法,确实让画面有了‘味道’。”
野原广志接过报表,指尖拂过“32.2%”的数字,眼神依旧平静,只是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
他抬眼看向众人,语气温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斋藤桑的镜头捕捉到了荞麦面的质感,是松井桑拍的观众反应让故事更鲜活,也是大家一起打磨脚本,才让佐藤桑的故事能打动这么多人。”
“广志君你就别谦虚了!”
浅野贵太拍着桌子,脸上的和气笑容比平时更甚,“谁不知道你是全才啊?漫画方面,《幽游白书》《哆啦A梦》哪个不是销量破千万的国民级作品;动画《暗芝居》开创了都市怪谈新类型,现在还有电视台在模仿;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多少家庭每周守着看;电影《七武士》更是拿了国际大奖,被影评人称为‘武士片的新巅峰’。现在连纪录片都做到这个地步,你这才华简直是绝世级别的!”
足利崇司也收起了平时的倨傲,语气里满是敬佩:“以前我总觉得,拍古装剧才是真本事,纪录片不过是‘记录生活’,没什么技术含量。直到看了你拍的《舌尖》才明白,能把平凡的生活拍得比史诗还动人,才是最难的。你拍佐藤健太在东京的迷茫,用玻璃幕墙的反光表现他的孤独,这种细节处理,比我拍武士对决的场面还见功底。”
伊藤健司刚好从外面进来,手里还拿着《深夜食堂》的拍摄计划,听到众人的称赞,立刻附和:“可不是嘛!广志君连《深夜食堂》这种慢节奏的剧都能拍得让人想家,现在拍纪录片又这么厉害。上次我跟山本毅聊,他还说《世界奇妙物语》的单元剧脚本,你随便提个修改意见,就能让故事的张力翻一倍。这种跨领域的才华,全霓虹找不出第二个!”
山本毅的电话刚好在这时打过来,伊藤健司按下免提,听筒里立刻传来他兴奋的声音:“健司!你看收视了吗?32.2%!广志君也太牛了!我们《世界奇妙物语》的团队刚才还在讨论,下次要不要借鉴《舌尖》的叙事手法,拍一个关于‘美食与回忆’的单元剧。广志君在吗?我想跟他请教一下!”
野原广志接过电话,语气依旧沉稳:“山本桑,不用这么客气。《世界奇妙物语》本身就有很强的故事性,要是加美食元素,可以试试从‘食材背后的人’入手,比如一个老面包师和他徒弟的故事,应该能打动观众。”
电话那头的山本毅连连应下:“好主意!我这就记下来!广志君,等你忙完京都的拍摄,一定要来我们剧组指导指导!”
挂了电话,会议室里的气氛更热了。
田中圭刚从综艺部赶过来,手里还拿着《超级变变变》的新企划:“广志君,我们综艺部也想借鉴你的思路。下次搞个‘家乡美食变装’专场,让观众用变装展现自己老家的特色美食,说不定能像《舌尖》一样,带动大家对家乡的关注。”
野原广志点头:“这个想法不错。重点要放在‘真实的情感’上,比如有人变装成卖年糕的奶奶,背后藏着和爷爷的故事,这样比单纯的变装更有温度。”
面对满室的赞誉,野原广志没有丝毫自满。
他端起桌上的啤酒,跟众人轻轻碰杯:“大家太抬举我了。其实我只是运气好,找到了值得记录的故事。佐藤桑的坚守、野水桑的执着,还有那些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出来的普通人,才是《舌尖》能成功的根本。”
他看向铃木清斗,语气带着敬意:“当初要是没有铃木桑支持我拍纪录片,我可能还在纠结要不要先拍电视剧。您常说‘内容要跟着人心走’,我一直记在心里。”
又转向斋藤茂:“斋藤桑,这次拍群马的山间,你提出用柔焦滤镜加自然音效,才让画面有了‘雾的质感’。要是按我最初的想法用强光,肯定没这么好的效果。”
这番话让众人心里更暖了。
松井雄一笑着说:“广志君就是这样,明明自己功劳最大,却总想着别人。上次拍第一集,野水桑的渔船出了点故障,你凌晨三点开车去码头帮忙修,这事你从来没跟别人说过。”
本田樱子也点头:“之前我做‘老街探访’的提案被驳回,是广志君帮我修改脚本,还跟松井桑沟通,说‘年轻人的想法值得试试’。现在我更有信心把这个提案做好了。”
铃木清斗看着野原广志,眼神里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人,有才华的不少,但像广志君这样,有才华还踏实、谦虚的,真是少见。跟你合作,我们这些老家伙都觉得有干劲,好像自己也年轻了几岁。”
话题聊着,松井雄一忽然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愧疚:“说起来惭愧,当初广志君刚从东京台过来的时候,我还跟山田隆司他们嘀咕,觉得‘这么年轻的三级导演,能做好改革吗’。现在想想,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山田隆司刚好推门进来,听到这话,也红了脸:“松井桑说得对。我之前总觉得关东台的老传统不能丢,觉得广志君的手法太‘新’,怕观众接受不了。结果第一集播完,我家那小子就跟我说‘爸,你们台的纪录片比电视剧还好看’,我才知道自己错了。”
藤下健摸着啤酒肚,笑着补充:“我之前还跟广告部的人说,《舌尖》肯定拉不到赞助,结果丸井酱油追加了五千万,还有三家旅游公司找上门。现在广告部的人都跟我开玩笑,说‘以后要跟着广志君的项目走,准没错’。”
木村浩推了推圆框眼镜,语气认真:“人事部这边也有变化。之前关东台的年轻导演总想着跳槽去东京台,现在好多人都主动申请加入广志君的制作部,说‘想跟着学怎么拍有温度的内容’。广志君,你不仅带火了纪录片,还留住了咱们台的人才啊。”
野原广志闻言,轻轻摇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关东台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和同事,只是之前缺一个能让大家发挥的机会。现在《舌尖》火了,证明咱们台的实力,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好项目。”
小林木次郎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提案:“之前我这里压了十几个关于传统手艺的提案,都因为‘没人看’被毙了。现在有了《舌尖》的成功案例,我准备把这些提案重新整理,跟广志君请教后,再提交给台里。说不定能再拍出几个像《舌尖》这样的好作品。”
夜色渐深,窗外的东京已经亮起万家灯火。
松井雄一拿起桌上的荞麦面,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真想看看明天的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肯定会大篇幅报道,说不定头版标题都是‘32.2%!改写霓虹影视史’!”
浅野贵太笑着附和:“还有影评人!佐伯明桑上次写第一集,夸广志君的镜头‘有呼吸感’,这次看到32.2%的收视,肯定会写更精彩的评论。说不定还会有人分析,为什么《舌尖》能超越综艺和电视剧,成为国民级作品。”
本田樱子掏出小本子,开始畅想:“群马县肯定会借着这个热度,推出更多荞麦面相关的旅游产品。比如‘跟着游群马’的线路,带游客去佐藤桑的铺子学揉面团,去山间采荞麦籽。到时候我一定要去采访,拍个后续纪录片!”
话题聊着,突然有人提到了东京市电视台,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笑声。
田中圭放下啤酒罐,调侃道:“不知道高桥一夫副台长看到这个收视数据,会不会又把咖啡杯摔了?上次第一集1.9%对24.1%,他们就够惨了,这次32.2%,估计市台的人今晚都睡不着觉了。”
足利崇司也跟着笑:“还有神木俊介!上次他说是‘穷酸纪录片’,结果自己的综艺收视连2%都不到。这次看到32.2%,不知道会不会又让经纪人去搞什么‘小动作’,比如散布佐藤桑的谣言之类的。”
野原广志听到这话,眼神微沉,却没多说什么,只是拿起啤酒,跟众人碰了碰:“不管别人怎么反应,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明天还要跟京都府厅沟通第三集的拍摄,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精神,把接下来的工作做好。”
铃木清斗点头赞同:“广志君说得对。不过说真的,看到市台吃瘪,心里还是挺痛快的。谁让他们总想着用流量明星和摆拍综艺糊弄观众,现在被按在地上打,也是活该。”
众人又笑了一阵,话题重新回到京都的和果子铺。斋藤茂已经开始构思镜头:“京都的和果子讲究‘季节感’,比如春天的樱饼、夏天的羊羹,镜头要拍出糖霜的细腻和果子的色彩。我想试试用逆光,让糖霜看起来像撒了一层碎钻。”
野原广志认真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还要拍和果子师傅的手。老师傅捏面团的力道、画花纹的细致,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手艺的珍贵。另外,京都的老街也可以多拍一些,让和果子的故事跟城市的历史结合起来。”
夜色渐浓,会议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
桌上的荞麦面已经凉了,啤酒罐空了一排,可没人在意这些。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京都和果子铺在镜头里的模样,看到了《舌尖》第三集再创佳绩的场景。
野原广志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忽然生出一股踏实的暖意。他知道,32.2%的收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接下来,还有京都的和果子、琦玉的老面包房,还有更多平凡人的故事等着被记录。
而身边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会陪着他一起,把这些故事,拍成能温暖人心的好作品。
讨论到深夜,众人散去时已近凌晨。
野原广志没直接回家,而是绕路去了新宿区的“水上祥深夜食堂”。
这里已经成了他单独的小秘密地点。
推开门,暖黄的灯光裹着豚骨汤的香气扑面而来,老板水上祥正低头擦着玻璃杯,刀疤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广志君,还是老样子?”水上祥抬头看到是野原广志,顿时露出笑容,语气平和的开口间,手里已经拿起了围裙。
“嗯,一碗叉烧拉面,再来两串烤鸡肉串。”野原广志坐在吧台前,看着墙上新贴的《舌尖》海报——是美伢特意送来的,上面还画了个卡通版的佐藤幸助揉面团。
水上祥煮着面,忽然开口:“今天的舌尖上的霓虹第二集,真好看,我看了以后都很感动。”
野原广志笑了笑,指尖划过杯沿:“主要是故事选得好。佐藤桑的坚持,很多人都能共情。”
“不只是故事。”水上祥把拉面端到他面前,汤面冒着热气,“你拍的不是荞麦面,是人心。就像我这食堂,客人来吃的不是饭,是能放下疲惫的地方。”
野原广志夹起一筷子面,忽然想起前世地球上深夜食堂的故事,轻声道:“是啊,好的内容,从来都是帮人找到心里的‘落脚点’。下次拍京都和果子,我想多拍些老师傅和客人的互动,比如有人为了吃一口特定的和果子,特意从大阪赶来。”
水上祥点头,又递来一串烤鸡肉串:“这就是你的才华之所在啊,野原君。”
他的语气感慨。
看向野原广志,也仿佛是在看一个神祇。
没错,水上祥这个曾经的老演员,现在的深夜食堂老板,以及深夜食堂这部剧的主演,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这点成就而有什么骄傲的地方。
反而是对于野原广志,这个成就了他的年轻人,真的是打心眼里,将他看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祇!
况且事实上也就是这样。
现在谁还敢把野原广志,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呢?
就是一个霓虹社会里诞生的,仿佛是蛟龙一般的年轻人,是注定会成为九天祥云之上的,真龙一样的,年轻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