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一个合格的参谋部,至少得给所有假(1 / 2)
“你说施里芬方案在政治和外交层面就是个半成品?有点意思,敢这么说话的人可不多了,希望你能给出详尽的理由,否则你今天这番大言不惭,可是有可能受到处分的。”
戈尔茨元帅内心其实已经很期待鲁路修说出一些干货来,但他明面上还是要装作大公无私的样子。
虽然整个波茨坦军事学院的人都知道,戈尔茨跟施里芬的恩怨大了去了。
鲁路修也犯不着讨好这位退休老校长,当下他只是秉公地分析道:
“我记得1914年7月初的时候,皇帝其实多次表达了并不愿意发动战争——虽然,不得不承认,当今陛下在位的这二十几年里,帝国和布列颠尼亚人的关系恶劣了很多,这是客观事实。
但皇帝并没有在1914年那个时间节点、主动发动战争的想法。帝国的海军,帝国的物资进口和战略储备,都没有做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
布列颠尼亚人的国力是不如我国的,如果进行长期军备造舰竞赛,就算他们说了‘帝国每造1艘战列舰,布国皇家海军就要造2艘’这样的狠话,但那也只是虚张声势,真要是拉长时间轴比工业国力,布国人的工业实力根本兑现不了这个口号!
所以,世人不能因为陛下在未来远期的某个时刻或许会想要发动对布国的竞争,就说1914年7月那个时间节点、那个节骨眼上,陛下就已经想发动战争了。
而最终一切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施里芬计划、以及施里芬参谋部的无能和失职。我曾经通过正规权限申请查阅过帝国的内部纪要,那上面明明白白显示,在1914年7月22日与26日的两次闭门会议上,陛下都向总参谋部与外交有关部门的大臣询问:
有没有可能不打这场战争?或者有没有可能,单单只跟露沙人打这场战争?如果战争最后爆发了,按当时的形势来看,99%的概率是因为奥国为了报杀皇储之仇,对塞国开战。而露沙为了大露沙文注意,会对奥国开战,对我德玛尼亚的盟国开战。
法露协约虽然也有一定的协约效力,但那毕竟只是‘协约’而非我们和奥国之间的‘同盟’,他们要求的是当彼此遭到第三国入侵时,另一方有义务协防,可没说露沙人主动发动战争时,法兰克人也有义务去助战。
无论如何,在1914年7月中下旬这个节骨眼上,因为战争爆发的前奏是一场意外的刺杀,加上之前的1912年和1913年,塞国都在巴尔干半岛发动和打赢了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算塞国发动的,它只是打赢了),当时欧洲可是有很多域外国家,也觉得塞国太过咄咄逼人,且主动招惹大国。
帝国如果在那个时候克制一点,理论上是有可能单独对露沙开战,避免法、布第一时间下场的。但为什么最后没能实现呢?其实主要就是因为,总参谋部只做了一份施里芬计划!
在施里芬计划里,是包含了对露沙作战内容的,但那些内容很简陋,甚至还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先以小规模机动兵力佯动牵制拖延露军6周,趁这个时间差全灭法兰克,再掉头回来收拾露军’。至于掉头回来后怎么打,几乎没有任何展开,就是要见招拆招。
这里面有多大的漏洞?施里芬计划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在不与法兰克开战、至少在不进攻法兰克的情况下、单独先进攻露沙’的方案!而且,总参谋部当时也没有一套其他的方案。
所以,最后皇帝陛下才被告知‘如果要开战,就只有一套方案,那就是先尽快干掉法兰克’,‘不存在只针对露沙的局部战争动员,只有总动员’。陛下是在两次要求总参谋部拿出别的方案未果、被告知无论如何来不及再紧急做一份方案、要执行就只能执行这个,才被迫先招惹了西线。
内部纪要里还明明白白写着陛下签署动员令之后、对将军们说的话:先生们,将来有一天你们会为现在做的事情后悔的。
施里芬生前,还说他是克劳塞维茨思想的继承者,说他这种把军事置于政治、经济和外交之上的粗暴做法,是‘对克劳塞维茨理论的与时俱进的改良’。
但他哪里算是改良?改良能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克劳塞维茨开篇就点明的话都给事实上否决了么?天下有这样把根子都改掉的改良么?
施里芬还说他是伟大的赫尔穆特.冯.毛奇总参谋长的继承者,继承了对方的军事思想。但是在赫尔穆特.冯.毛奇元帅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可是有过一套‘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的。
在1880年代的时候,毛奇总参谋长设想过‘西线边境较短,对防守方更有利,适合修筑严密的防线筑垒地带,所以只要守住边境即可。东线边境宽阔,地形复杂,开发程度低,不可能全线修筑筑垒地带,所以相对利于进攻方。但露沙纵深广大,必须吸取拿破仑的教训,不可能追求全面征服露沙人,只能打几场漂亮的运动歼灭战,以持续消灭露沙有生力量,制造其国内反战压力,再给予敌人相对宽大体面的停战谈判条件,结束战争’。
只可惜,这套方案在施里芬任内被认为是‘虽然可以打赢战争,但打赢了也没多大意义,并没有彻底征服任何一个敌国,最后还要给敌人体面停战’,所以在陛下期盼开疆拓土的思路下,总参谋部转向了更激进的、至少要通过一场战争彻底征服至少一个敌国的施里芬计划……”
鲁路修洋洋洒洒语气激昂,一口气历数了施里芬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下克上、军事主导政治。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最核心论点都背叛了。
戈尔茨元帅难得地没有打断,一直听他大放厥词到这一刻、才插话道:“你这么说,似乎也有点过分,战争打成现在这个样子,也不能说是施里芬参谋长遗留的问题,执行层,其他因素,也都有责任。”
鲁路修立刻澄清:“我没说都是施里芬参谋长的责任。事实上,小毛奇参谋长也有责任,此事陛下和国会都已有公论,小毛奇参谋长的卸任是完全合理的。
但我想说,对于小毛奇参谋长具体责任的细分,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小毛奇参谋长的直接卸任理由,公开的原因,都是他执行施里芬计划失败了。但他在执行上的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在制作参谋预案方面的问题,则比公开的更严重。
施里芬参谋长是1913年过世的,而且去世前最后一年多,健康状况已经非常恶化,几乎不能视事。所以,施里芬参谋长其实并没有全程关注到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而在此之前,帝国的主要外交紧张危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