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黄大伯(1 / 1)
年礼之前,先收到的是小胖子的周年礼,陈青雲的红袄第一个到,接着就是昌宁郡主,送了一把小玉剑,通体温润,小胖子很喜欢,每天嘴里念叨着“剑、剑……”曹英珠比较直接,也和刘嘉佳爱好相同,喜欢金银,送了小胖子一对金大锤,刘嘉佳掂分量,满意地点点头。陈青雪送来许多江南的绸缎和精致的配饰,杜莎莎也学刘嘉佳,送来十只金兔子,陈青霜送来一套适合开蒙的书,刘嘉佳翻阅后,觉得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黄子轩回来翻过感慨道,“这是蒋家给子孙开蒙用的书,是蒋家祖上一位大能撰写,后来几代人修撰的,蒋家传承三百年,每一辈都有几个杰出的人才,皇上当年想要蒋大人拿出这本书给黄文瑜启蒙,蒋大人拒绝了。没想到咱们儿子这么有福气,虽然是手抄本,但已经非常难得。”
刘嘉佳一听,细看书上的笔迹,她认得陈青霜的笔迹,娟秀很多。思索着道,“你说这是手抄本,我看过不是青霜姐姐的笔迹,难道是蒋学成抄写的?”
黄子轩点点头,“只能是他,这个书只有蒋氏子弟才能持有,概不外传。”
刘嘉佳有些迟疑,“蒋学成是什么意思?示好?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蒋家的意思?”
黄子轩眯着眼睛想着蒋二这个人,“因着大伯母和大嫂,显郡王府和蒋家来往频繁,小时候蒋大和蒋二经常来府上做客,大哥带着我们玩耍,蒋二自小调皮,和我性情相投,我们经常一块上房揭瓦,爬树玩弹弓。后来,大伯病重去世,大伯母和大哥要守孝,我们都被关起来读书练武,也就来往的少了。这其中还有一些外人不知道的内情。”
刘嘉佳好奇地问,“什么内情?”
黄子轩轻声回忆道,“大伯是个睿智的人,当年他之所以没有跟着皇上战场,是因为天生身体不好,是胎带的弱症,从小不能练武。但是他自小喜好读书,我小时候去过大伯的书房,满满一屋子的书,我以前天真地问过大伯是不是把所有书都读完,大伯笑着让我随意挑一本,翻开一页念上一句,我新奇地照做,结果一连几本书,大伯都一字不差地接上下一句。原来大伯不仅读过,还都记下。当年皇上带兵征战,将大同托付给大伯,大伯带着两千人,将偌大的大同府守得如铁桶一般。后来皇上攻下京城,第一时间将大伯接到京城,并且派父王、忠勇侯和曹将军分三路大军南渡收复江山,大伯几次献策献计,皇上对大伯信任有加,多次采纳,最后三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将大片江山收入囊中。论功行赏时,皇上本有意封大伯郡王,是大伯向皇上请辞,建议皇上只封父王一人。”
刘嘉佳听得入迷,“这和蒋家有什么关系?”
黄子轩揉了揉刘嘉佳的头发,“别着急,听我慢慢说,大伯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命不久矣,本想清净度日。奈何蒋老大人当年非常赏识大伯,非要将闺女嫁给大伯,大伯自是不愿意,皇上知道后直接赐婚,才有了大伯和大伯母的姻缘。大伯辞去郡王的爵位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身体不能承担郡王的职责,二是他要是早早地离世,留下的郡王府给妻儿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大伯也真是料事如神,以老夫人的性子,对父王尚且百般摆布,何况当时还是稚龄的大哥。咱们家往上数几代也就是武将,自然没有几百年世家的底蕴,当年蒋老大人对大伯赏识,可是蒋老夫人和蒋大人不同意将大伯母嫁过来,尤其蒋老夫人和老夫人很不对付,前几年大伯身体还算康健,也能护住大伯母和大哥,后来大伯缠绵病榻,老夫人的态度就变得不一样,对大哥倒是很好,毕竟是她的长孙,对大伯母就不那么客气,不知道从哪请来的大师,非说是大伯母克的大伯重病在床。气得蒋老夫人带着几十号人打上府来,更是扬言要将女儿带回去,老夫人被这样大的阵仗吓到,才消停下来,自此两府来往就很少。”
刘嘉佳唏嘘不已,“老夫人真是……”刘嘉佳不知道怎么形容她好,她总是将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然后别人强硬起来,她又怂下来。
黄子轩不屑地哼道,“欺软怕硬,自私自利……”
刘嘉佳握着黄子轩的手安慰他,接着说,“我也在京城住了两年,怎么没有听过蒋学成的事迹?”
黄子轩也有些疑惑,“蒋大人官至左都御史,蒋家是清流之首,蒋家人都克制守礼,轻易不愿意张扬招摇。蒋家大公子有蒋大人的风范,在仕林中的名声很高,娶了兖州府孙家的嫡长女,两人琴瑟和鸣,是京城有名的神仙眷侣。”
刘嘉佳睁大眼睛,“兖州府孙家?那不是和清泽哥哥是连襟吗?”
黄子轩点点头,“他俩一向走得近。”
刘嘉佳眨眨眼睛,消化半天,近两年她都围着后宅转,对京城的消息很迟钝,这样的关系才反应过来实在不应该,该反省反省。随后问黄子轩,“你打算接受蒋学成的示好吗?”
黄子轩点点头,“接收,蒋二是个胸有韬略的人,就从他示好的手段上就能看出。”
刘嘉佳看着手里的书本,点头赞同,“是呀,这样巧妙的心思,可不是青霜姐姐能想出来的。那我就知道该怎么回礼了,蒋学成目前在户部任员外郎,我有一套关于算术的孤本,早就失传,是父亲当年的藏品,送给蒋学成正合适。”
黄子轩一听是岳父的珍藏,知道不是价值连城也是有价无市,有些不愿意,“不用这么复杂,我给蒋二写封信说清楚就行。”
刘嘉佳看出黄子轩抠门的心思,翻了个白眼,“既然人家已经拿出诚意,咱们总得表示一下,放心,我早就翻炒了几本,两百年后,我手上的手抄本也会成为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