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飞雷初绘,鸽影始至(1 / 2)
第二日,寒风依旧凛冽,风雪,却渐渐小了些。
秦猛将巡视雪墙防线的例行任务交给了沉稳的王良和悍勇的阮大,自己则带着一队亲卫,策马出了军寨,直奔位于砖窑厂附近的火器坊。
火器坊坐落于一处相对隐蔽的山谷中。远远望去,一排排砖石营房和成片的茅草屋顶错落分布,外围依靠山势设了木栅栏和拒马刺。
箭楼上,粮仓附近军卒守把,巡逻的兵卒五人一队,眼神锐利,步伐稳健,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犬兵队部将刘大牛坐镇在此,二十多头驯犬分散在各处,偶尔发出低沉的吠叫,更添几分肃杀之气。
这里与其说是个作坊,不如说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军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硫磺、硝石和炭火的特殊气味。
秦猛一行验明身份后,径直前往最深处的核心区域。
尚未走近,便听到隐约的捣碎、筛选声,以及人员压低的交流声。
进入作坊区,只见景象分明:一边是范良师傅亲自带领的“高危实验组”。
在绝对隔离的区域里,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黑火药配比的微调试验,每次只取极少量,记录着燃烧速度、烟雾和声响,力求找到那最理想的“黄金比例”。
另一边,则是“燃烧瓶生产组”,几名老匠人带着筛选过的学徒,正严格按照燃烧瓶改良或者步骤,将猛火油与硫磺等物按不同比例混合。
然后灌入厚壁陶罐,用浸油麻布密封。虽是相对成熟的流程,但人人面色凝重,动作谨慎,因为谁都清楚,稍有差池,便是烈焰焚身的下场。
范良带队将一批火药,调配完,见到秦猛,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脸上还带着黑灰便迎了上来。
他详细汇报了进展:“大人,托常九先生和黑虎、白虎卫的福,硝石硫磺近来供应充足,黑火药日产已能稳定在五百斤上下。只是这冬季湿气大,烘干工序,确实耗时耗力。”
“这个不急,慢慢来。”秦猛了解到这种情况,笑着摆手:“一切以安全为主,慢工出细活。”
范良引着秦猛来到被隔离开了仓库,里面除了有大堆成串的鞭炮,就是有许多大小炮仗。
那是军队直接用来传讯的号炮。
范良指着摆放在角落架子上,一尺长、碗口粗细、油布封口的竹筒,语气带着几分自豪也有一丝遗憾:“按您的意思,这竹筒雷,火药里加了铁片、碎钉,爆炸后,杀伤范围不错。
但……要达到开山裂石之威,目前竹筒的装药量已是极限。我们试过更大的容器,比如酒坛,威力是够了,可根本无法用于投掷作战。”
秦猛拿起一个沉甸甸的竹筒雷,掂量了一下,非但没有失望,反而鼓励道:“范师傅,你和兄弟们辛苦了!这已是了不起的进步。正面与敌人碰撞,有此物足可让敌人胆寒。”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威力不足,我们可以从用法上弥补。这种竹筒雷属于轻兵器,既然受限,那我们就造重兵器。”
秦猛走到旁边满是药末灰尘的木桌旁,取过纸笔,一边画一边讲解:“你看,我们可以用结实的木桶、铁桶,底部开口,内设活动挡板。将颗粒化的黑火药作为发射药包……”
他边说,边下笔,一个前世抗战时期,简陋却结构清晰的“飞雷炮”(没良心炮)草图逐渐成型。
他详细解释了此物制作、发射原理、药包分量控制、抛物线的简易测算以及可能的风险。
“此物射程或许不远,但一旦将数斤甚至十数斤重的炸药包抛射到敌群或工事中,威力绝非竹筒雷可比!”
范良起初还有些疑惑,可随着秦猛的耐心讲解,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今后战场上,这简陋的“大炮”发出怒吼,将死亡之雨倾泻到敌军头上的场景!
范良抓着草图,连连追问细节,从木桶厚度到挡板材质,从火药颗粒化到点火方式,问题一个接一个,恨不得立刻就去尝试制作。
秦猛逐一解答,不知道的提供意见让他参考。
足足花了半个多时辰,才在范良及闻讯赶来的几位老师傅炽热如焚的目光中,勉强脱身。
离开火器坊,秦猛顺道去了旁边的砖窑厂。
这里又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