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三篇文章问世(1 / 2)
方鸿涛的第一篇文章,是《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他将这篇文章分成了5个部分。
分别是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产业融合,培育城乡经济联动新动能;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社会公平新进步,以及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
文章的具体内容是这样子的: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我国城乡关系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
1999年的冀北省农村,既承载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深厚积淀,又迎接着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影响着SHZY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深入思考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
要着力改变过去
"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
"的规划模式,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
在空间布局上,应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城乡功能分区。
对于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城镇,要适当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对于传统农区,则要保障其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功能。
要特别注意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同时为农村发展留出适当空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特别要重视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构建便捷高效的城乡交通网络,缩短城乡时空距离,为要素流动创造更好条件。
二、促进产业融合,培育城乡经济联动新动能
城乡产业融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着力改变农村单纯提供农产品、城市单纯提供工业品的传统分工模式,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联系。
一方面,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
"公司+农户
"等有效联结机制。
另一方面,要促进城市产业向农村适度转移。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既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又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要避免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三、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
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着力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更加开放、有序的要素市场。
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条件。
同时,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在土地要素配置方面,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使用和流转机制。
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资金要素方面,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社会公平新进步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着力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
在教育领域,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素质,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医疗卫生领域,要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同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水平。
五、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在SHZY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要摒弃
"重城市轻农村
"的片面发展观,真正把农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也要避免将城乡一体化简单理解为
"农村城市化
",要尊重农村特有的价值功能,保护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稳妥有序,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这一篇文章,就足以展现出方鸿涛不凡的水平了,而像这样的文章,他还有两篇。
在《“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发展》这一篇文章中,他从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与制度创新五个角度入手。
系统性的阐述了自已这么多年以来的思想理论。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999年的我国农村,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思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更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农村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农民群体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重点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