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底细(2 / 2)
陈嘉堃望着茫茫大海,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致远啊,不瞒你说,我虽一片赤诚,但离国日久,对内地的许多情况,尤其是人情往来,政策风向,实在是心中没底。此番带了技术人员和一些设备回来,落脚、注册、与地方部门打交道,千头万绪,想想都觉不易。”
林远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
他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既要点明风险,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
“陈老,您这份桑梓情怀,令人动容。”
林远先真诚地肯定,随后话锋微转,“不过,正如您所言,国内情况确实复杂。晚辈虽不才,但在四九城也算经营数年,结识了一些朋友。若陈老不弃,在京城或地方上遇到些琐碎麻烦,或需引荐些可靠之人,晚辈或可略尽绵薄之力。”
他没有大包大揽,但这份愿意提供帮助的姿态,让身处陌生环境的陈嘉堃顿感温暖。
林远压低了声音,语气变得更为慎重,“此外,陈老,您久居海外,或许对国内某些潜在的风向,感知不那么敏锐。”
他斟酌着用词,“依晚辈浅见,当前国家固然鼓励建设,但某些层面,对‘资本’、‘海外关系’的警惕之心,从未放松。有些声音,正在逐渐变大。”
陈嘉堃神色一凛,他并非对政治一无所知,立刻听出了林远的弦外之音。“致远,你的意思是……?”
林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似随意地举例:“您看,就连京城一些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近年来也愈发低调,甚至举家南迁者,亦非孤例。”他隐晦地指向了大家族的情况。
“树大招风啊,陈老。尤其像您这样携巨资、带技术归来的侨领,更是万众瞩目。一片好心,也需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授人以柄。不如考虑通过香港的公司进行投资,或者与国内企业合作时尽量低调,不要过与张扬。”
同时他表明自已香港也有产业,如果陈老先生需要可以通过香港的公司进行资金运作,这样既能支持国家建设,又能规避风险。
这番话如同小锤般,敲在陈嘉堃心上。
他联想到自已了解到的一些零星信息,以及不少家族悄然迁港的举动,顿时明白了林远委婉的警告——过于高调的爱国投资,在未来可能存在的风浪中,反而可能成为原罪。
林远见陈嘉堃听进去了,便回到具体问题,“至于落脚之处,官方安排的接待固然稳妥,但人多眼杂。晚辈在京城有一处私宅,还算清净。若陈老不介意,可让您的随行人员暂住,行事也方便些。在京期间,您若有何不便出面之事,也可让手下人与我联系。”
这番安排,既解决了陈嘉堃的实际困难,又为他提供了一条潜在的后路和信息渠道,可谓雪中送炭。
陈嘉堃深深地看着林远,这个年轻人不仅见识不凡,心思更是缜密周到得可怕。
他用力握住林远的手,感慨道,“致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朽这次回国,能结识你这样的青年才俊,实乃大幸!你的提醒,老朽记下了。这份情谊,我陈嘉堃必当厚报!”
至此,林远不仅赢得了这位爱国侨商的深厚友谊,更让他行事时更加小心谨慎。
而陈嘉堃也意识到,这位“林致远”的背景和能量,恐怕远不止一个南洋富商那么简单,与他交好,利远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