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回家(1 / 2)
一九七九年,冬。
中国,深圳,蛇口。
海风依旧带着咸湿的凉意,吹过这片昔日荒凉的滩涂。
这里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最热火朝天的一片工地。
地平线上,数百台塔吊林立如林,巨大的吊臂在空中缓缓挥舞,像是在谱写一曲新时代的序曲。
“呜——”
悠长而沉闷的汽笛声,划破了工地的喧嚣。
三艘巨大的远洋货轮,悬挂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和和记集团的蓝白旗帜,在拖船的牵引下,缓缓靠向刚刚落成的深水码头。
王虎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顶上,嘴里咬着半截牙签,眯着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
码头上,几十台巨大的龙门吊,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着。
一个个印着“和记运输”和“精密仪器”字样的集装箱,被从悬挂着和记旗帜的巨大货轮上,稳稳吊起,再轻轻落在等候已久的重型卡车上。
箱体上,用中英双语喷涂着醒目的红色大字。
【精密仪器-轻拿轻放】
【PRECISIONINSTRUMENT-HAHCARE】
“妈的……”
王虎吐掉牙签,喃喃自语。
“壮观。”
他身后,梁文辉推了推被海风吹得有些滑落的眼镜。
梁文辉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货运清单。
“三百七十个标准集装箱。”
“包含了从光刻机、离子注入机、到晶圆切割机、封装测试的全套设备。”
“还有足够武装三个研发中心和五座晶圆厂的备用零件和耗材。”
“我们……我们把整个硅谷的半导体产业链,连根拔起,搬了回来。”
王虎回头看了他一眼。
“别他妈说得这么文绉绉的。”
“我们这是抢!”
“抢了美国佬的饭碗,回来建咱们自己的锅灶!”
他跳下铁皮屋,走到一排刚刚卸下的集装箱前。
箱体上,“MadeUSA”的字样,在南中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王虎走过去,从一个工人手里拿过一桶红色的油漆,拿起刷子,狠狠地,将那行字涂抹掉。
然后,他用尽全身力气,刷上了两个歪歪扭扭,却力透箱壁的大字。
“中国”。
……
蛇口工业区后方,一座临时搭建的指挥部所在的小山丘上。
陈山穿着一身简单的夹克,双手插在口袋里,平静地看着山下那宏伟壮观的一幕。
海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他的眼神,深邃如海。
他的身边,站着几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两鬓斑白的特区负责人。
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拓荒者,是见过大风大浪的老革命。
但此刻,他们每一个人的手,都在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其中一位年纪最长的袁姓老人,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刚刚由梁文辉递过来的,关于“华夏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规划图,图纸的边缘已经被汗水浸湿。
他的嘴唇哆嗦着,看着那一个个从天而降的集装箱,浑浊的老眼里,噙满了泪水。
“陈……陈先生……”
这位在南海边画圈伟人身边工作,见惯了大场面的老人,此刻说话的声音,带着哭腔。
“这……这些……就跟做梦一样……”
他指着山下那片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工地。
又指了指图纸上那个宏伟得如同科幻电影一般的园区规划。
“有了这些,有了这些设备……”
另一位负责人接过话,他的眼眶是红的。
“我们……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再看美国人的脸色了?”
“是不是就不用再求着日本人卖给我们那些他们淘汰下来的破烂了?”
陈山从他们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言语中,收回目光,落在山下那片热土上。
他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那是一种被封锁、被压抑了几十年后,一朝看到曙光迸发的狂喜与宣泄。
他从袁姓负责人手里,拿过那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的图纸,用一块石头压住。
他看着山下。
看着那些被吊起的集装箱,正在搭建一个国家的未来。
……
与此同时,在广州白云机场,在罗湖口岸。
一架又一架的民航客机降落,一列又一列的火车进站。
数千名曾经在和记科技美国公司、在英特尔、在AMD工作过的华人工程师、技术员、管理人员,拖家带口,跨越重洋,踏上了这片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他们之中,有马来西亚华人,有第二代移民,也有有拿着南美护照的香蕉人。
但他们的胸口,都别着一枚小小的红色徽章。
上面写着四个字——“支援建设”。
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世界顶尖的技术,更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严谨的工作流程,和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思维。
他们是种子。
撒在这片贫瘠但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即将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足以庇护整个民族的参天大树。
……
深圳,迎宾馆。
陈山临时下榻的房间里。
梁文辉端着一杯浓茶,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山哥!”
“第一批人,已经到了。”
他将一份名单放在桌上。
“以原仙童公司华人工程师协会会长,李建国博士为首的第一批回国技术专家团,共计三百一十二人,已于今日下午,搭乘我们的包机,抵达羊城白云机场。”
王虎凑过来看了一眼那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名字和履历。
“这帮人……都是之前在英特尔和AMD干活的?”
“不止。”梁文辉的眼中闪着光,“还有德州仪器、摩托罗拉,甚至贝尔实验室的。”
“我们在美国公司里的那些‘朋友’,把这份‘支援祖国建设’的名单,送到了每一个心向故土的华人工程师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