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嗨!黄台吉!(2 / 2)
黄台吉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没穿什么华服,就是一身半旧的戎装。他勒马到了队前,看着这一张张饿极了而又凶狠的脸。
寒风将他的声音送出去老远。
“八旗的儿郎们!”他开口,声音压过了风声。
队里起了轻微的骚动。
“冷吗?”他问道。
没人应声,只有风呼呼地吹着。
“饿吗?”他又问道。
队里响起一片粗重的喘息声,像是饿狼在低嚎。
“我知道你们冷!我知道你们饿!”黄台吉的声音猛地提高,带着嘶哑,“包衣跑了!庄稼绝收了!崽子饿得直哭!接下去的冬天,难熬啊!”
这话戳到了所有人的痛处。队里响起了压抑的呜咽声和咒骂声。
“可咱是大金的勇士!”黄台吉“唰”地抽出腰刀,雪亮的刀锋指向东方,“咱手里的刀,不是烧火棍!生路不在沈阳,不在辽东!在那边!在朝鲜!”
“朝鲜李朝,积弱了百年!仓里有的是粮,城里有的是丁口!那些东西,本该就是咱的!咱现在就去拿回来!”
他环视着众人,声音里带着蛊惑:“有人怕明朝?笑话!他崇祯现在才该头疼!陕西旱,山西旱,河南也旱!他缺的是几千万人的粮食!他能去抢谁?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人易子而食!看着他的人揭竿而起”
“咱呢?”黄台吉的声音变得极其冷酷,“咱人少,缺的只是十几万人的嚼谷!朝鲜有几百万人口,饿死他三个五个朝鲜人,能换咱一个旗丁活下来,这买卖,就值!”
“抢来的粮食,养活咱的孩儿!抢来的丁口,给咱种地!抢来的女人,给咱生养后代!咱活下去了,大金就亡不了!”
“等咱吃饱了肚子,养足了精神,来年开春!”他刀锋一转,遥指着西南,那是山海关的方向,“再找明朝,慢慢算账!”
“出发!”黄台吉用尽全身力气吼道,“为了活命,向东!”
“嗷”
数万人如同被压抑已久的火山,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咆哮。那不是欢呼,是饥饿野兽的嘶吼。刀枪举了起来,映着惨白的日头,寒光刺眼。
大军开拔了。
马蹄踏碎了积雪,车轮碾过了冻土。数万人组成的洪流沉默地向东涌动,带着死亡的气息。
黄台吉立马在高坡上,望着远去的队伍,又回头看了看风雪中变得模糊的沈阳城。
“崇祯……”他低声自语着,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笑意,“你守着你的煌煌大国和亿万饥民,慢慢等死吧。我黄台吉,要带着我的族人,杀出一条活路来。”
风雪更大了,很快淹没了队伍的踪迹。只留下无数凌乱的车辙马蹄印,无情地指向东方,指向朝鲜。
乾清宫的西暖阁里,地龙烧得暖和,与外头的冰天雪地恍若两个世界。
崇祯皇帝穿着一身常服,坐在炕上,面前炕桌上摊开着几份题本。首辅黄立极、群辅孙传庭、本兵王在晋、新入阁的兵部侍郎杨嗣昌、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李从心等人分坐两侧,个个面色凝重。
议的不是军国大事,而是德陵修缮的款项。
“陛下,”毕自严眉头拧成了疙瘩,声音发苦,“天启爷的陵寝必须修复。可如今……陕西的赈灾、辽饷的缺额,哪一项都是火烧眉毛。国库里,实在是淘换不出来了。”
李从心接口道:“毕司徒所言甚是。且今岁天寒地冻,京畿左近的工匠也多被雇去给各地修棱堡了,人力也吃紧得很……”
给天启修坟陵寝的困难就俩,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崇祯的手指在题本上轻轻敲着,没看毕自严,也没看李从心,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黄立极身上。“先帝的陵寝,是被建奴破坏的”他顿了顿,绝口不提这是谁的锅,“银子,朕从内帑掏吧。工匠,工部从山西、陕西、河南的灾区妥善招募,工钱……从优发放,再告诉他们,北直隶这边,现在要大兴土木,有干不完的活!”
听崇祯说要“大兴土木”,几个大臣就是一愣,现在兵灾连着天灾,皇上怎么还说要大兴土木?
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脚步又轻又快地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份密封的急报,径直走到崇祯身边,低声道:“皇爷,朝鲜监国督师衙门六百里加急递到的,袁督师(袁可立)从江华岛直发司礼监的密奏。”
暖阁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那份题本上。
崇祯面色不变,接过题本,拆开火漆,迅速览阅。他的目光在纸面上移动,眉头微微蹙起,但脸上看不出丝毫惊慌。
片刻,他放下题本,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屏息凝神的诸位大臣,声音依旧平稳,:
“黄台吉倾巢而出,奔朝鲜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