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崇祯的奋斗! > 第245章 真理越辩越明,刀锋越磨越快!

第245章 真理越辩越明,刀锋越磨越快!(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腊月二十二,天没亮透,北京城的寒气能把人的魂儿给冻住。可前门大街已经挤满了人。卖炊饼的、挑担的、赶车的,都缩着脖子,开始了一天的营生。而一群明明可以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美美睡到大天亮的读书人,却往一个地方涌——江南会馆。

会馆门还没开,外面已经黑压压一片。都是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人人手里都攥着一卷黄纸,那是新出的《皇明通报》。

“开门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人群嗡地一下往前挤。门板刚卸下,人就涌了进去。会馆正堂瞬间被塞满,后来者只能挤在廊下、院里。

一个瘦高举子被人群推着,好不容易展开报纸,清了清嗓子,念出头版标题:

《天下为公,唯才是举——答卫道子诸君》

署名,朱思文。

堂内瞬间静了,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搓了搓手,呵出一口白气。殿里炭火足,但他还是觉得有股子寒气从砖缝里往外冒。不是身上冷,是心里提着。

曹化淳悄步上前,低声道:“皇爷,报发出去了。这会儿,江南会馆该念上了。”

崇祯“嗯”了一声,目光落在摊开的另一份奏报上。那是朝鲜监国督师加急送来的,说黄台吉在朝鲜的“恩科”,就定在今早开考。

他指尖点了点那份奏报,没抬头:“朝鲜那边,也该开场了吧?”

曹化淳腰弯得更低:“是,时辰差不多。”

崇祯不再说话。他眼前仿佛看见两个考场:一个在北京,在天下人眼前辩道理;一个在汉阳,在刀尖下逼人写忠心。

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比黄台吉高明或不如——大明、建奴,各有国情不同啊!

现在,就看是大明的新政可以更快解决西北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是建奴的刀子可以更快从几百万朝鲜百姓手里榨取到足够的资源了

他深吸一口气,抓起朱笔,在一份关于漕粮海运的奏章上批红。

汉阳,昌德宫外。

李杭觉得自己的腿不是自己的了。站在等候入场的士子队伍里,他只能听见自己心跳,咚咚砸着耳膜。

天灰蒙蒙的,飘着细雪。宫墙高耸,投下的影子像一张巨口。八旗兵勇持刀立在两侧,枪盔下的眼神扫过来,比风雪还冷。

没人说话。只有脚步挪动的沙沙声,和偶尔压抑的咳嗽。前面一个老士子,身子一歪,直接瘫软下去。两个绿营兵上来,一声不吭把人拖走,雪地上留下两道痕。

李杭咽了口唾沫,喉咙干得发疼。他摸了摸脑袋,光溜溜的,辫子梳得顺溜。可心里那根辫子,好像总也梳不齐整。袖子里,手指死死抠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那是他上一次中进士时,父亲亲手给他系上的。

“搜身!”一个尖利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

范文程指挥着几个汉人包衣站在宫门口,挨个检查。笔砚、吃食、甚至衣带结扣,都要捏一遍。有个士子带的墨锭被疑心太重,当场砸开查看。

轮到李杭。他递上考篮,手稳得出奇。

范文程翻检着他的笔墨,抬眼打量他:“全州李杭?”

“是,学生李杭。”李杭垂首。

范文程没再多问,挥挥手。李杭躬身一礼,踏入那扇朱红宫门。门在身后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像关进了一个巨大的棺材。

江南会馆,声音越来越高。

那瘦高举子念到关键处,声音拔了起来:

“……卫道子言,宗室科举,必致强枝弱干,祸起萧墙。试问:大唐宗室,如李孝恭、李道宗辈,出将入相,岂非国之柱石!东汉诸刘,匡扶汉室,岂不如曹魏孙吴?防乱在制度,非在禁锢亲族!”

“好!”底下有人喝彩。

“肃静!听念完!”更多人喊道。

举子继续念,语速加快:

“又言科举乃天下公器,不可轻授。然则,公器之公,首在机会均等!今大明宗亲亦是大明子民,若独禁其科考之路,无异于先行剥夺其争竞之资格,此与公器之本意,岂非南辕北辙?开此禁,非授其官,而是予其机会,使之可凭本事与天下士子公平一搏。如此,方称得上一个公字!”

堂内像炸了锅。

“与天下士子公平一搏.”一个年轻士子连连点头,“道理倒是没错的。”

旁边一个老成些的摇头:“话说得漂亮,可宗室毕竟天潢贵胄,起点不同,如何公平竞争?”

角落里,一个陕西来的士子插话:“额看挺好!谁有本事谁上,总比某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强!”他话糙,引来一阵哄笑,也引来几道不满的目光。他又哼哼道:“这《皇明通报》开了读者评,额们也可以投稿评理是支持卫道子的,还是支持思文先生的,都可以写文章投了去!”

这话又引来一阵议论,不少气盛的读书人已经跃跃欲试了,好像根本就没想过什么因言获罪。

跑堂的伙计提着大茶壶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添热水,收铜板,脸上笑开了花。

这报纸,卖得比过年炮仗还火。

昌德宫,偏殿考场。

李杭坐在冰冷的条凳上,铺开试卷。题目只有一行字:

《论忠君顺上之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