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第276章 12父亲见面妇联工作干部编制

第276章 12父亲见面妇联工作干部编制(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爸,你吃过早饭了吗?要是没吃,我去食堂给你打点,凑合吃点。”

阳建雄这才想起,自己下了火车就心急火燎地直接赶了过来,确实还没来得及吃东西。

胃里空落落的,但此刻被情绪填满,也感觉不到饿。

他摆摆手,语气缓和了许多:“不用麻烦,我一会儿回单位,食堂应该还有吃的,随便对付一口就行。”

他看向儿子,眼神温和了许多,“光明,你长大了,也懂事了。比你爸我当年强。爸……爸很高兴。”

他没有掩饰自己对儿子的赞赏,儿子的沉稳和处理事情的周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阳光明笑了笑,那笑容坦然,他不再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这也是目前全家最关心的事情:“爸,关于我娘工作的事情,您这边是怎么安排的?我们也好心里有个数,提前做个准备。”

提到正事,阳建雄神色一正,属于军人的那种干练和条理又回到了他身上。

他说道:“我已经跟一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老战友打好招呼了,初步沟通了一下。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目前的打算,是想把你娘安排到海店区妇联工作。”

他详细地解释,语气清晰而周密:“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了你毕业之后的去向。

你是数学系,毕业分配,去向无非是留校,或者进入科研院所。

我提前找人打听过,你这个专业,无论是留校,还是分配到那些重要的研究单位,比如中科院下属的一些研究所,工作地点很大概率都在海店区这边。

毕竟,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这一片。”

他目光扫过家人,最后落在田玉芬身上,带着一种长远的考量:“把你娘的工作安排在海店区妇联,以后你毕业了,分配工作大概率也在海店。

这样一家人离得近,相互有个照应,见面也方便。珊珊以后上学,也能就近安排。你们觉得这个安排怎么样?”

阳光明没想到父亲考虑得如此周到细致,连他未来的工作去向都提前做了功课,并且将家人的团聚作为了首要考量因素。

这样的安排,确实是目前情况下最优化、最人性化的选择,充分考虑了现实和亲情。

他当即点头,语气肯定地说道:“这个安排,考虑得很周全,很好,我们没意见。”他说着,看向母亲和奶奶。

田玉芬和老太太虽然对“妇联”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还不甚了解,对于机关单位的职能划分更是模糊,但听到能和阳光明离得近,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不用再忍受分离之苦,自然也都没有任何异议,脸上甚至露出了期盼的神色。

田玉芬甚至有些恍惚,感觉像踩在云端。

她原本想着,跟着儿子进城,能进工厂当个普通工人,有个正式的“铁饭碗”工作,吃上国家供应的商品粮,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挣工分,就已经是祖上积德、烧了高香了。

没想到,阳建雄一出手,竟然直接能安排进区里的“妇联”!

这听起来就是个好单位,简直是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事情还没有最终定下来,还需要走一些程序,但那边已经原则上同意了,问题不大。”

阳建雄见家人都同意,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如果你们没其他想法,那我就按这个方向去尽快落实了。”

“爸,还有一件事,得跟您商量一下。”

阳光明想起之前与杨政委提过的购房计划,觉得有必要也跟父亲通个气,毕竟这需要他帮忙留意信息。

“如果我娘的工作确定在海店区妇联,那咱们最好能在她单位附近,找个合适的房子买下来。

这样她上下班方便,奶奶和珊珊住着也舒心。

等单位分房,还要排队等待,而且分配下来的房子,条件也未必好,位置也不一定合适。”

提到买房,阳建雄脸上刚刚放松的线条又绷紧了些,露出一丝凝重。

昨天杨政委已经跟他大致提过这件事,他当时就很是惊讶和担忧,只是电话里不方便细问。

他看向儿子,目光变得严肃起来,带着父亲特有的关切和审视:

“光明,买房这件事,昨天杨政委跟我提了一嘴。

爸不是反对你们改善居住条件,相反,能有自己的房子,安定下来,是好事。

但你要跟爸说实话,你哪来的那么多钱?我知道你孝顺,想让家人过得好点,这心意,爸明白。

但咱们老阳家,世代清白,做人做事要堂堂正正,你可不能为了钱,走了什么歪路!”

作为父亲,作为军人,他首先担心的是儿子的品行、安全和前途,这是底线。

阳光明完全理解父亲的担忧,他甚至有些欣赏父亲这种首先考虑原则的态度。

他不慌不忙,神色坦然,将之前对杨政委说过的那套关于牛黄的说辞,又更加详细、逻辑清晰地复述了一遍。

他重点强调了牛黄的来历,以及出售的过程。

说完,为了彻底打消父亲的疑虑,他又从随身带着的那个半旧帆布包里,拿出了那张由同仁堂开具的收购凭证,郑重地递给了阳建雄。

“爸,您看,这是同仁堂开具的正式收购凭证,上面金额、物品名称、重量、公章都清清楚楚,做不得假。

这笔钱的来路绝对正当、清白,您完全可以放心。我知道轻重,绝不会做任何违法乱纪、有损门风的事情。”

阳建雄接过那张薄薄的,却承载着一笔“巨款”来源证明的纸张,神情严肃地仔细查看着上面的每一个字。

他了解同仁堂这块百年金字招牌的分量和信誉,也知道天然牛黄,尤其是“特级胆黄”的珍贵和稀有程度。

儿子这番说辞,逻辑清晰,环节完整,凭证真实有效,完全说得通。

他心中的疑虑终于打消了大半,紧绷的脸色逐渐缓和下来。

他将那张轻飘飘却分量沉重的凭证递还给儿子,彻底地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甚至还带上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和骄傲:

“好,好。来源正当就好。是爸多心了,爸也是怕你年轻,走了岔路。”

他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力道带着赞赏和信任,“你这孩子,是个有主见,有担当的,运气也不错。

遇到这等机缘,还能如此沉得住气,很好!爸很欣慰!”

他看了看手腕上那块略显陈旧的手表,说道:“买房的事,既然资金来路正当,那是好事。

我回头也托几个熟人多帮你打听打听,看看海淀这一片,特别是妇联附近,有没有合适的房子出售。

但这事急不来,得碰机会,也要看缘分。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把你娘的工作关系和户口落实,这是根基。”

他站起身,恢复了军人雷厉风行的姿态:“我得赶紧回单位了,离开几天,积压了不少事情要处理。

你们就安心在这里住着,工作的事,就这一两天,应该就会有确切消息。

一旦定下来,我马上过来,或者安排人带玉芬去单位报到,办理相关手续。

争取尽快把一切都办好,早点把户口迁过来,珊珊上学的事也能早一天安排好。”

阳光明起身,送父亲出门。

父子二人一前一后走在招待所略显昏暗的走廊里,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

走到招待所门口,明亮的光线一下子涌了过来,有些刺眼。

阳建雄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比自己还高出一点、身姿挺拔的儿子,心中感慨万千。

他再次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殷切的期许:“光明,家里……以后就多靠你了。你长大了,比爸强。有什么事,随时可以去单位找我,或者往我办公室打电话。”

“我知道,爸。你工作上也别太累,注意身体。路上慢点。”阳光明点点头,语气沉稳地回应。

阳建雄又深深看了儿子一眼,仿佛要将这八年缺失的印象一次性补回来。

然后才毅然转身,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走向停在路边的那辆草绿色军用吉普车。

看着父亲坐车离去,吉普车卷起淡淡的烟尘消失在街道拐角,阳光明独自站在招待所门口,夏日温热的风拂过面颊,心中也颇多感慨。

后续的事情,果然如阳建雄所说,进展得非常顺利,甚至超出了预期。

就在第二天下午,阳建雄打来电话,他语气带着一丝轻松,告知田玉芬的工作已经正式落实,接收单位就是HD区妇联,让她准备好相关身份证明、组织关系等材料,明天就可以去报到,办理入职手续。

他本打算派个熟悉流程的工作人员陪同办理,以示重视,也确保顺利。

但阳光明觉得反正自己暑假闲着也没事,便主动提出由他陪着母亲去办理入职手续,也正好借此机会熟悉一下母亲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单位同事,认认路。

阳建雄在电话那头沉吟片刻,觉得让儿子陪同历练一下也好,便同意了,只细致地叮嘱了报到的具体地址、对接人的姓名和办公室门牌号。

第二天一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阳光明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白色短袖衬衣和深色长裤,显得格外精神利落。

他陪着母亲田玉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由老家村支部和公社盖章的一系列证明材料——包括田玉芬的党员证明、担任村妇女主任的工作履历证明、身份户籍证明等,来到了海店区妇联所在地。

那是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三层苏式办公楼,红砖墙面,爬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在夏日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同时又带着一种体制内单位特有的肃静且庄重的气质。

接待他们的是区妇联的一位办公室主任,姓李,一位四十多岁、剪着齐耳短发、戴着黑框眼镜、态度亲切和蔼的女同志。

显然阳建雄已经提前打好了招呼,李主任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意外,热情地将他们引到自己的办公室,倒上两杯温热的茶水,然后便开始熟练地办理相关手续。

整个过程十分顺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波折。

田玉芬是五零年入党的老党员,在村里又担任了多年的妇女主任,有着极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处理过无数家长里短、婆媳纠纷、政策宣传等具体而微的农村妇女工作。

这些扎实的履历,在阳光明提前精心准备、并由村支部、公社层层盖章证明的一系列材料中,都清晰罗列,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是一份相当漂亮的“简历”。

组织部门派来的同志审核了材料后,根据她的党龄、工作经历和实际情况,很快确定了她的职级和待遇——定为行政体系内的六级办事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二十四级,每月工资四十三元。

这个级别和工资,对于一名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妇女干部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起点。

当田玉芬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那张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表格,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用印泥在那份象征着全新身份和责任的表格末端,郑重按上自己的红手印时,她的手一直在微微颤抖,眼眶也瞬间湿润了,视线变得模糊。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一个土生土长、在黄土地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妇女,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京都机关的干部,端上了传说中的“铁饭碗”,每月有四十三元的固定工资!

这在她过去的人生里,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仿佛一步跨入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她用力眨了眨眼,才没让眼泪当场掉下来,但那激动的心情,却如同沸腾的开水,久久无法平息。

老太太秦兰英在招待所里焦急地等待着消息,看到儿媳妇和孙子回来,得知不仅工作落实了,还是干部身份,每月能拿四十三块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此前,一家子在农村辛苦一年,起早贪黑,到年底分工分,也未必能分到这么多现钱。

有了这份稳定的工资,就算暂时还买不到房子,一家人住在城里,心里也彻底踏实了,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更让一家人感到惊喜和锦上添花的是,区妇联下属正好有一个内部招待所,目前正好有空余的房间。

李主任考虑到田玉芬一家刚来京都,住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便主动提出,可以暂时安排田玉芬一家免费入住这个内部招待所,等待单位后续的住房分配,或者他们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这无疑又解决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难题,省去了一笔不小的住宿开销,而且离单位近在咫尺,上下班极其方便。

当天,阳光明就利索地办理了军区招待所的退房手续,结算了费用。

一家人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略显肃穆的军区招待所,搬到了更具生活气息、也更让田玉芬感到亲切和安心的区妇联招待所。

这里的条件虽然同样简朴,房间不大,陈设简单,但同样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也散发着阳光晒过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这里离田玉芬未来的工作单位只有几步之遥,周围的环境也更接近普通的市民生活,让田玉芬少了些在军区招待所的那种拘束感和距离感。

安顿好家人之后,阳光明片刻不停,又立刻去了京都火车站,顺利地买好了第二天返回冀省应县老家的火车票。

他需要尽快回去,办理一家人的户口迁移手续。

只有户口正式从老家迁出,落入京都海店区的集体户口或者随后买房后的个人户口上,一家人才能拿到粮本,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妹妹阳珊珊的上学问题也能随之解决,享受京都的教育资源。

这个家,才算真正在京都扎下了根,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

为了庆祝母亲正式参加工作,端上“铁饭碗”,以及一家人即将开启的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傍晚时分,阳光明特意在区妇联附近找了一家中等规模、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国营饭店,决定请全家好好吃一顿饭,算是为母亲庆贺。

在这个物资供应依旧紧张,肉、蛋、糖、油等都需要凭票证购买的时代,普通家庭下馆子吃饭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

小饭店里难得见到一道像样的肉菜,而规模稍大一些的国营饭店,凭借更好的渠道和计划份额,供应相对要多一些,偶尔还能吃上一两道分量实在的荤菜。

为了能让家人吃上一两道肉菜,阳光明刻意忽略了小饭店,选择了规模较大的中高档饭店。

除了见多识广的阳光明之外,田玉芬、老太太和阳珊珊,都是平生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走进饭店吃饭。

走进窗明几净、摆放着整齐的八仙桌和长条凳的饭店大堂,闻着空气中飘散的、诱人的饭菜香味,看着墙壁上挂着的红色标语和价目表,三人都显得有些拘谨、手足无措。

同时又充满了抑制不住的好奇,目光不住地打量着四周的环境,其他桌上的食客,以及穿梭其间、穿着白色工作服、表情略显淡漠的服务员。

一位围着白色围裙的服务员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和铅笔,面无表情地将一张手写的有些油腻的菜单,放在了他们面前的桌子上。

阳光明接过菜单,熟练地扫了一眼,快速点了几个相对硬核的菜:一个红烧鲤鱼,一个木须肉,再加上一个清炒时蔬和一个飘着蛋花的紫菜汤,最后又要了四碗冒着热气的白米饭。

点完菜,付了钱和粮票,他领着家人在一张靠窗的,相对安静的桌子旁坐下。

老太太秦兰英摸着光滑冰凉、泛着油光的木质桌面,看着桌上摆放的简单筷笼和醋瓶,感慨万分:

“真没想到,我老婆子活了这么大岁数,黄土埋了半截的人了,还有在京都,在这么大、这么亮堂的饭店里吃饭的这一天……这,这跟做梦似的,都不敢使劲,怕梦醒了。”

田玉芬也是满脸的兴奋和新奇,仿佛年轻了好几岁,她凑近儿子,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忐忑和心疼,小声说道:

“光明,这饭店可真气派,在这儿吃一顿,得花不少钱和粮票吧?”

过惯了苦日子的她,下意识地就开始计算成本。

“娘,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高兴第一,花点钱值得。

以后您每月都有固定工资了,咱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偶尔下一次馆子,吃不穷。”阳光明笑着安慰,语气轻松而肯定,“您就安心享受这顿饭,这是您应得的。”

阳珊珊则乖乖地坐在凳子上,小腿悬空,轻轻晃动着,睁着乌溜溜、充满好奇的大眼睛,看着邻桌客人桌上那色泽诱人的菜肴,小巧的鼻子轻轻抽动,悄悄咽了咽口水,小脸上满是纯粹的期待和快乐。

等菜陆续被服务员端上桌,那香气扑鼻、酱汁浓郁的红烧鱼,金黄油亮、肉片嫩滑的木须肉,翠绿欲滴的炒青菜,以及热气腾腾的蛋花汤,摆满了不大的桌面,更是让田玉芬和老太太觉得恍如梦中,不敢相信眼前这一桌丰盛的菜肴是属于他们的。

田玉芬看着眼前这一桌在过去八年里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想象一下的“奢侈”饭菜,再想想自己身份的戏剧性转变和未来可期的新生活。

心中无限感慨,酸甜苦辣咸种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眼圈不由得又红了,眼前的美食也变得模糊起来:

“光明,娘这心里……真是跟翻江倒海一样,说不清是个啥滋味。

要不是你坚持要进城,要不是你……爹他这边使了力,帮忙安排,娘这辈子,怕是就在那黄土地里刨食到老了,哪敢想还有今天……”

阳光明理解母亲此刻复杂的心情,他拿起筷子,给母亲碗里夹了一筷子鲜嫩的鱼肉,语气温和地说道:

“娘,以前那些苦日子、难处,都过去了,翻篇了。

往后啊,您就安心在妇联工作,照顾好奶奶和珊珊。等我把户口迁过来,一切手续办妥,珊珊就能在城里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

等我毕业工作了,咱家的日子肯定能更红火,蒸蒸日上。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老太太也连连点头,用粗糙的手背擦了擦眼角,脸上绽开一个豁达而又充满希望的笑容:

“对,对,我大孙子说得对!往前看!咱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玉芬你现在是国家干部了,是组织上的人了,可得拿出精神头来,好好干,给组织上争光,可不能给咱老阳家丢脸,也不能辜负了组织上的信任!”

田玉芬用力地点着头,仿佛在许下一个郑重的承诺。

她用手背抹去眼角的湿意,深吸一口气,拿起筷子,脸上露出了坚定而又充满希望的笑容,那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拥抱:“嗯!娘,光明,你们放心!我一定好好干!”(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