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古庙青灯,孑然一身(五)(1 / 2)
12月29日的周六,张述桐快要忙翻了。
前几天他光看路青怜在忙,差点忘了自己也有任务在身,临近元旦,顾总大手一挥给全体职工发了礼品,自然也有他们家一份,张述桐跑去帮忙提东西,食用油、面粉、苹果……个个都是压称的货,就连遥远的省城也寄来了东西,是老妈朋友发来的贺卡。
张述桐只好绕路去了港口一趟。
时间是九点半,他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抬上楼,就接到了警官的电话,让他挑个合适的时间过去。
张述桐简单洗了个澡,骑着自行车出了门,阳光真好,天气预报说今年最好的天气就在今天,还说得信誓旦旦,谁让这已经是2012年的末尾,距元旦只有三天,那三天又是个阴天,就连不靠谱的天气预报也靠谱了起来。
风不算太冷,阳光洒在脸上的时候,让人心情也愉悦了起来,他久违地戴上了耳机,放着朴树的“NewBoy”。
还有一点可以作证他很忙,骑车刚到了派出所门口,老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桐桐,你们中午回不回家吃饭?”
“您也太着急了,都还没进派出所……”
“我想青怜了不行?别忘了问!”
“行……”他挂了电话。
看看时间,已经是中午十点五十分,却没有看到路青怜的身影。
按说她应该来得早一些,而不是卡着点到,张述桐发了个条短信出去,这时身后又有人说:
“小伙子,快进来。”
张述桐回过头,正是昨晚回岛的熊警官,对方原本觉得他们几个是只会添乱的小崽子,但连着解决几个事件后,就从小崽子变成了崽子……不,小伙子。
张述桐跟着走进派出所,熊警官问:
“想看看当年那件沉船意外的卷宗?”
“是,我有位师母是当年那群受害者的同学,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她没事。”
“是你们这些孩子想得太多了。”熊警官摇摇头,“济安大学的学生?”
“对,摄影社,”张述桐确认道,“零四年冬天来岛上玩,是同一件事?”
“我倒不清楚他们是什么社团,但如果你说你见过一张合影,合影上的学生穿着蓝色的制服外套,那应该就是他们。”
熊警官沉吟片刻:
“不过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好研究的,是被人妖魔化了,以讹传讹,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说话间张述桐走进会议室,熊警官将一迭文件扔在桌面上,对方开门见山:
“首先,没有所谓的渔夫。”
“可那艘船是哪里来的?”张述桐不解道。
“他们找本地的渔夫租的。”熊警官叹口气,“我说了,这件事被添油加醋的细节太多,以至于现在你们听到的版本,和当年的真相已经没什么联系了。”
熊警官挥挥手:
“先听我说,也没有一群学生从外面回来赶不上船这种事。而是他们想去湖上玩,从渔夫手里租了条船,从出发到淹没,没有第三方牵扯进来。”
“那沉船的地点?”
“这个倒是唯一没差的地方。”警官蛮不在乎地说,“西边的那片湖,但也和神神鬼鬼的无关。”
“雪呢?”张述桐又问,“大雪把船压沉的说法……”
“看这个。”
警官递过来一张照片。
张述桐瞳孔一缩,那是一张当年在事发现场拍摄的照片,画面上一艘被拖上岸的渔船,渔船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雪。
“之所以会有那种说法,估计就是这张照片引发的。”熊警官沉声道,“小伙子,你发现问题在哪了吗?”
张述桐下意识点点头。
沉船事件沉船事件,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这么说——
但眼下他见到照片才明白,实际上船根本没有沉。
张述桐打量着那张旧照片,它被保管得当,尽管年代已久,却能清晰地看到渔船的船体,由木头制成,底部泛着黑色,但张述桐知道,那是渔船与湖面接触的地方,被水浸湿后,在照片上呈现出一片黑色的阴影。
可干燥的船身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述桐随即愕然,因为这就代表着——
在渔船本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一队人就这么被淹死了。
熊警官回忆道:
“当时这件事惊动了市里,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把船上那层覆雪清理掉后,在船槛上发现了泥土的痕迹,还有鞋印。你觉得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是自己跳下去的?”张述桐脱口而出。
“就是这样。”熊警官皱紧眉头,“从前我们不是没接手过意外的溺水事件,比如一两个人划着船去水上,无论什么原因,拍照也好玩闹也罢,不慎失足落水的不是没有,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他们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人,足足有七个,这种群发性的失足溺水,可能性实在太小。”
会议室里开着暖气,张述桐却觉得一阵寒意从背部爬了上来。
这说明什么?
一行七个人全部自己跳了下去?
“内讧?”张述桐忙问,“或者说其中一个人先失足落水,他的同学为了救他相继跳了进去?但救援过程中出了意外?”
“反应很快啊。”熊警官赞赏道,“但船上没发现搏斗的痕迹,当年调查组恨不得将那条船拆开了研究,甚至找到了渔船的主人盘问,但船本身没有问题,至于你说的另一个可能,其实就是当年结案的理由。”
“就这么结案了?”张述桐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