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54章 452:趁你病,要你命

第454章 452:趁你病,要你命(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明白!”内容策划组长信心满满,“我们查过真实数据,李按的《卧虎藏龙》在2000年北美取得了1.28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但在内地,尽管口碑不俗,票房却仅有约1500万人民币(注:根据真实数据,《卧虎藏龙》内地票房约1500万人民币),可说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者说,在内地遭遇了滑铁卢。

这说明,这类旨在迎合海外评委和观众东方想象、风格偏文艺抽象的武侠片,并不符合内地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情感需求。”

“对!就拿这个做文章!”总监一拍桌子,“我们要反复强调,《卧虎藏龙》在内地就不卖座!它的成功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猎奇心理下的产物,不可复制!《英雄》想走它的老路,注定在国内行不通!”

舆情监测组组长补充道:“根据鹏城试映后的反馈,很多评论都提到《英雄》故事薄弱,人物符号化。

我们可以将这一点放大,与《卧虎藏龙》进行类比,指责张亿某为了冲奖、为了所谓的‘国际审美’,牺牲了电影最根本的叙事功能,背离了国产商业大片服务本土观众的初衷。”

“还有张亿某导演本人,”媒体关系组组长接口,“他去年执导的《幸福时光》,试图在贺岁档分一杯羹,结果票房口碑双失利。

我们可以借此质疑他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认为他骨子里还是拍冲奖文艺片的那套思维,眼看《卧虎藏龙》在海外获得成功,就急不可耐地模仿,这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跟风之作,怎么可能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大片?”

思路迅速统一,攻击策略清晰成型。

会议结束后,盛影公关部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立刻开动起来。

数小时内,一批精心炮制、角度刁钻的评论文章和论坛帖子,开始通过合作的媒体渠道、雇佣的知名影评人以及掌控的网络水军账号,悄然投放至各大门户网站娱乐版、影视论坛、高校BBS以及刚刚兴起不久的博客平台。

这些文章的标题和核心论点极具煽动性和攻击性:

《〈英雄〉撤档真相:非惧市场,实乃心虚!》

——文章犀利指出,《英雄》临阵脱逃,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质量的不自信。

它试图复制《卧虎藏龙》“墙外开花”的路径,却忽略了那部电影在内地市场的惨淡表现。这种旨在取悦海外评委、充满东方主义猎奇色彩的武侠片,在日益成熟的内地观众面前,注定水土不服。

《剖析〈英雄〉:一场大型的〈卧虎藏龙〉模仿秀》

——详细对比了《英雄》与《卧虎藏龙》在美学风格、叙事结构甚至主题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指责张亿某缺乏原创精神,只是拙劣地模仿成功者的外壳,却丢失了电影的灵魂。

文章质问:“当我们拥有《绣春刀》这样筋骨强劲、血肉饱满的新武侠,为何还要去看一部亦步亦趋的仿制品?”

《从〈幸福时光〉到〈英雄〉:张亿某的商业片迷思》

——回顾张亿某去年折戟贺岁档的《幸福时光》,批评他将拍文艺片的那股“故作深沉”、“节奏拖沓”的毛病带入了商业片创作。

文章认为,张亿某根本不懂如何讲一个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英雄》不过是他凭借《卧虎藏龙》的成功,进行的一次盲目跟风,其内核依旧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片思维,与市场脱节。

《文化自信何在?——评〈英雄〉的自我定位困境》

——将矛头指向更深层的文化层面,抨击《英雄》为了迎合所谓的“国际口味”,刻意营造一种抽离历史真实、充满符号堆砌的“东方奇观”,缺乏真正的文化根基和自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物馆奇妙夜》那种根植华夏文明、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从容与自信。

这些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看似充分(尤其是引用了《卧虎藏龙》内地票房惨淡的真实数据),文笔犀利,甚至带着几分泼辣和嘲讽。

它们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被大量转载、评论。

在《博物馆奇妙夜》气势如虹、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的当下,这种“批判跟风者、力挺原创者”、“质疑迎合海外、赞扬文化自信”的论调,极易引发共鸣。

无数被《博物馆》点燃热情的观众和网民,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这些观点,并加入到对《英雄》的口诛笔伐之中。

“说得太对了!《卧虎藏龙》我就看不懂,闷得要死,果然在国内就不卖座!”

“还是《绣春刀》、《博物馆奇妙夜》这种片子看着带劲!有自己的味道!”

“张亿某还是回去拍他的农村文艺片吧,大片他真的玩不转!”

“还没上映就撤档,看来自己也知道片子不行啊!”

“支持盛影!支持王盛!这才是我们想看的中国电影!”

舆论的风向,在盛影公关部有意识的引导和大众情绪的推动下,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英雄》尚未正式上映,其“模仿者”、“脱离群众”、“缺乏自信”的负面标签,已经被牢牢贴上。

张亿某“文艺片大师”的光环,在如潮的批判声中,似乎也黯淡了几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