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463:替代品(2 / 2)
他的年龄(1967年生,此时35岁)正合适,既有年轻人的拼劲,又能演绎出生活重压下的沧桑。
王盛抬起头,目光扫过盖勒和莎拉·米勒,仿佛刚刚在脑内的演员资料库中完成了一次检索,用一种带着些许不确定、引导对方思考的语气开口:
“唐、杰昆、瑞恩……他们各有优势,但也确实存在你们提到的顾虑。”他微微蹙眉,像是在努力回忆,“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阿里》,迈克尔·曼导演的那部。”
盖勒和莎拉·米勒都点了点头,不知道王盛为何突然提起这部电影。
“里面有一个角色,穆罕默德·阿里的随从兼朋友,DrewBundiBrown,”王盛继续描述,语速放缓,“那个演员……叫什么来着?杰米……杰米·福克斯?”
“JaieFoxx?”莎拉·米勒立刻反应过来,“对,是他。他在里面的表演很抢眼,把那个有点滑头、又充满热情和忠诚的角色演活了。他还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演员工会奖的提名。”
“对,杰米·福克斯。”王盛确认道,语气变得肯定了一些,“我记得他好像是歌手出身?这或许能让他在诠释角色时,自带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他看向盖勒,“他也在我们的备选名单上吗?或者,我们是否考虑过他?”
盖勒和莎拉·米勒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意外和重新评估的意味。
杰米·福克斯的名字并非没有出现过,但在最初的讨论中,优先级并不高。
毕竟,在2003年初,他更多是以喜剧配角(《靴子猫》?不,那还是未来)和电视明星(《InLivgColor》)的身份为人所知,虽然《阿里》证明了他的演技,但独挑大梁主演一部严肃的励志剧情片,在好莱坞的惯性思维里,算是一次冒险。
莎拉·米勒快速翻阅着资料:“杰米·福克斯……我们之前有过初步评估。他的演技确实受到认可,而且他本人多才多艺,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据我们了解,他目前档期是开放的。只是……”
她犹豫了一下,“从商业角度,他的票房号召力可能不如名单上的前几位,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潜在风险。”
“风险与机遇并存,莎拉。”王盛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了起来,“我们选择威尔,是看中他的票房号召力和‘美国梦’形象。但现在威尔不行,我们就需要转换思路。”
他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这部电影,我们追求的是真实感和力量感。我们需要一个能让观众忘记他明星身份,完全代入到克里斯·加德纳这个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生活中的演员。
杰米·福克斯,他拥有那种‘接地气’的特质,他的表演有活力,有温度,而且……”
王盛强调,“他足够‘新’,新到可以让观众毫无偏见地接受他就是克里斯·加德纳本人。”
“至于票房号召力,”王盛看向盖勒,“罗伯特,当电影本身的质量足够过硬,当情感足够真挚,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时,演员本身的号召力有时会退居次位,甚至因为突破性的表演而带来额外的加成。
想想看,如果杰米·福克斯能贡献出影帝级别的表演,这对于电影的口碑发酵,对于奖项的冲击,将是多么巨大的助力?这本身就会转化为最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他最后抛出一个问题:“而且,如果我们因为畏惧所谓的‘风险’,而选择了一个安全但可能平庸、无法与角色产生化学反应的演员,那才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伤害。我们是要拍一部能打动人心的《当幸福来敲门》,还是又一部合格的好莱坞流水线产品?”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王盛的话,层层递进,直指核心。他不仅点出了杰米·福克斯的潜力,更重新定义了这次选角的标准——不是追求最大牌的明星,而是寻找最能融入角色、最能赋予角色灵魂的演员。
莎拉·米勒率先被说服,她眼中闪烁着创意人员被点亮的兴奋:“王先生,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杰米·福克斯的表演确实充满能量和可能性。
让他来演绎一个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的父亲,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一种更鲜活、更具有生命韧性的色彩。”
罗伯特·盖勒作为商人,权衡利弊的速度更快。
他意识到,启用杰米·福克斯虽然在明星效应上有所减弱,但在成本控制上优势明显(片酬远低于威尔·史密斯),并且正如王盛所言,如果表演成功,其带来的奖项关注和口碑效应,可能远超一个循规蹈矩的选择。
“好吧,王,你说服了我。”盖勒最终点了点头,做出了决定,“我们会立刻正式向杰米·福克斯发出试镜邀请,并将他列为第一顺位候选人。同时,唐·钱德尔和杰昆·菲尼克斯的接洽也会同步进行,作为备选和对比。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放在评估杰米·福克斯与角色的契合度上。”
他看向莎拉:“莎拉,安排一次正式的剧本围读和试镜,我们要亲眼看看,杰米·福克斯能否抓住克里斯·加德纳的灵魂。”
“没问题,罗伯特。”莎拉·米勒立刻应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