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467:上帝视角(1 / 2)
洛杉矶时间,2003年2月1日,清晨。
旧金山的寒意尚未被阳光完全驱散,《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拍摄。
片场设在市中心附近一个略显破败的街区,这里完美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经济萧条感和生活痕迹。
王盛裹着一件深色的羽绒服,站在监视器后,目光沉静地看着场中正在走位的杰米·福克斯和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他的思绪,偶尔会飘回另一个时空,那部由威尔·史密斯父子演绎的、早已成为经典的版本。
此刻,他并非在“创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确的“复现”与“微调”——基于他超越时代的审美和对原版精髓的深刻理解,引导着眼前的演员,去触及甚至超越记忆中的表演高度。
这种源自“先知”的笃定和精准,在旁人看来,逐渐显露出一种近乎魔幻的效率与权威。
“杰米,”王盛拿起对讲机,声音通过耳机清晰地传到杰米·福克斯耳中,“等一下你抱起泰勒跑向那辆公车时,脸上的情绪不仅仅是焦急。
要有一种……被生活逼到墙角,连最后一班救命稻草都差点错过的恐慌,但同时,眼底深处必须有一丝不肯认命的狠劲。
克里斯·加德纳不是怨天尤人的弱者,他是在泥沼里也要向上伸手的斗士。”
场中的杰米·福克斯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他已经习惯了这位年轻导演那种洞悉灵魂般的指导方式。
王盛似乎总能看穿他表演中最细微的偏差,并用最精准的语言,将他引导到那条“唯一正确”的情绪轨道上。
“A!”
杰米·福克斯抱着“骨密度扫描仪”,另一只手紧紧拉着小泰勒,在旧金山陡峭的街道上狂奔。
他的呼吸急促,额头渗出汗水,眼神里混杂着赶不上公车的懊恼、对接下来无处可去的恐惧,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不能让这次机会溜走的决绝。
“Cut!”王盛看着监视器,微微颔首,“很好,这条情绪对了。保一条,我们换个角度,注意奔跑时扫描仪撞到你腿部的细节,那很疼,但你要习惯性地忽略它。”
剧组的效率高得令人咋舌。
原定需要全天拍摄的“街头奔波的几场戏,在王盛的精准调度和演员们超水平的发挥下,竟然在午饭前就全部完成,而且条条质量上乘。
这种效率,最初让迪士尼方面派来的现场制片人,一位名叫安德鲁·怀特的中年白人,感到些许不安甚至疑虑。
在他看来,电影拍摄是艺术,需要反复打磨、碰撞灵感,如此快的节奏,是否会牺牲表演的深度和电影的质感?
他甚至在私下向罗伯特·盖勒表达过担忧,认为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导演是否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好莱坞工业标准下的“精雕细琢”。
然而,随着毛片(每日拍摄素材)不断传回伯班克的迪士尼总部,安德鲁·怀特和远在洛杉矶的罗伯特·盖勒都沉默了。
监视器里,杰米·福克斯的表演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蜕变、在深化。
他不再是那个以喜剧和配角见长的演员,他正在成为克里斯·加德纳本人——那个在绝望中挣扎,却始终不曾熄灭眼中火焰的男人。
尤其是那些需要极致情感爆发的戏份,王盛的指导方式堪称“魔术”。
2月中旬,拍摄那场至关重要的“地铁站厕所过夜”戏。
在狭小、逼仄的布景隔间里,杰米·福克斯需要演绎出克里斯人生最低谷的时刻之一。
几次试拍,杰米的表演已经足够动人,疲惫、羞愧、对儿子的爱,都体现了出来。
但王盛看着监视器,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叫了停,走到杰米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
“杰米,你演出了‘悲伤的父亲’,但还不够。此刻的克里斯,不仅仅是悲伤。他是在用自己的全部尊严,为儿子搭建一个临时的、虚假的‘堡垒’。
他脚顶着门,抵御的不仅是外面的危险,更是内心崩溃的洪流。你的眼泪可以含在眼眶里,但不要轻易掉下来。
你要让观众感觉到,那滴泪有千钧重,它承载着一个男人所有的失败和不甘,但它就是不能掉下来——因为怀里的孩子比他更脆弱。”
王盛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想象一下,如果你此刻的任何一个软弱动作,都会惊醒怀中的孩子,打破你为他编织的‘冒险游戏’,你会怎么控制你的呼吸,你的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