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商贸之城(1 / 2)
北宋时期,德州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安德县。
在宋景祐元年(1034年),治所迁到了长河镇。
这次迁移,与运河漕运的管理和物资集散需求直接相关,运河在经济与军事物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004年“澶渊之盟”后,宋辽进入长期和平,德州从纯粹的军事前线,逐渐转变为边境贸易与物资中转的枢纽。
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是华北平原的南北交通动脉,德州正处于这条水运干道上。
南北输送物资,特别是服务于北部边境军事需求的“缘边漕运”的重要通道,漕运为德州带来了巨量的人气和商业机会。
近些年,除了传统的制盐跟皮革业,德州又发展出了一项新兴产业——“德州窑”。
德州窑是座民窑,烧的东西不算精美,主要外销给辽国和朝鲜,是一种极为务实的陶瓷风格。
窑口在南运河边上,挨着安静军的西大营,也就是李长安扎营之地。
他刚一落脚,经营德州窑的商人们闻风而动,立马送来几套彩瓷,并十几桌酒席。
杜巧芸解释说,德州本不产瓷土,以前一向是从定州、汝州贩运瓷器北上。可后来两口窑日渐精品化,价格轮番上涨,超过了辽国市场的消费能力。
不得已,德州商人才借运河从外地运来瓷土,在本地招工开窑。
但这种出口的暴利产业,一向是边军大将们盯着的买卖,并不好做。估计是听说巡阅使监造贸易城,这是来打前站的,想结个善缘,以后通过咱们这里出货。
李长安命人将瓷器都拆开摆上,挨着都看了一遍,确实以日用瓷居多。
看着像给恭候王室使用的器皿,也粗糙简便,缺了定、汝、钧那种独特的艺术审美。
胎土筛的不细,骨料少,做得厚,于是便显得笨重。
颜色艳丽却失于流俗,不够克制,显得像小门小户爱浪爱俏那个劲儿。
对比一下自己在汴京搞出来的骨瓷,简直高下立判,一筐还抵不上自己的一支精美。
他拿着一件海碗问杜巧芸,“这一支卖钱几何?”
杜巧芸近前来接过手,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躬身回答道:“两百文以上,大人看着花色,辽人最喜菊花。”
两百文?
“怎地这般贵,同类货色,在汴京不过二十文,怎到了此地,价格翻上这许多倍?”
“盖物以稀为贵也,涿州瓷粗笨难用,我朝精瓷他们又用不起,这德州窑正好。要是大人的白瓷买过去,几贯钱一支,辽人一匹马还换不了一套酒具。”
“你去找几位行业翘楚与他们谈谈,看看到底有何需求,是否愿意上我们这辆车。”
杜巧芸得了令,带着数名侍卫,出了大营,来到窑厂附近。
她本就行动瞩目,这一招摇,果然不长时间,人都主动扑上来了。
一间酒楼内,侍卫隔开客人,杜巧芸领几位商人在密室中商谈。“二小姐,此次可以得报大仇么?”
商人们群情激动,一个个咬牙切齿,满脸期望,想从杜巧芸脸上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可他们失望了,杜巧芸自己都没出路呢。
原本杜家叛出安静军,转投韩琦,就是为了拿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回来一雪前耻。
可惜,韩宗彦霉神罩顶,进汴京还不到两个月就被李长安给耍了,从此扣做人质,一点要翻身的迹象都没有。
杜巧芸巧思妙计,这才脱身,重新投入李长安门下,就是为了有机会重回德州。
他们这个商会,原本在三大产业都有份额,是本地势力中第一流的存在。可惜去年夏天一场大水,灾倒是没怎么样,可赵叔皎又是让他们参与救灾,又是让他们捐献的,事后还派人来挤兑哄抢产业,愣把产业夺去不少。
现在这几口磁窑,就是杜家商会仅存的买卖了。
“我有一计,众位叔伯听一听,若可行,当为诸位引荐李巡阅使!”
现在她是李长安的秘书,众人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再说,不投靠也不行,赵叔皎逼迫日紧,不投就得撇家舍业了。
“愿闻!”
杜巧芸的计策就是当“皇商”,接受蔡京的注资。这次李长安北上,所有随军商家,背后都有赵顼的支持。他令蔡京拿出两百万贯现金,用于宋辽商贸业务的开发。
只要成了“皇商”,那赵叔皎再抢夺,咱们可就有地方打官司了。
蔡京既是赵官家的人,也是李长安的人,李巡阅最为护短,买卖出了事儿他不可能不管。
甚至,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赵叔皎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