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 第202章 太想进步

第202章 太想进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眼前仿佛已看到那九鼎或是河图呈于殿前,龙颜大悦,群臣赞叹的景象。时机如此契合,简直是天意!

可他在书房中踱了整整一夜,对着摇曳的烛火长吁短叹,最终,还是咬着牙摇了摇头。

“不成……还是不成。”

郑廉终究还是有几分理智在身,他深知这南北地域之别。

在洛阳朝堂看来,天子脚下的事才是头等大事,数千里外的南方水患虽也严重,终究隔了一层,难以真正震动中枢。

北方的官场与民间,对那片泽国其实并无多少切肤之痛,更谈不上什么共情。

众人所虑,无非是水退后是否会有大疫北传,或是灾民啸聚,生出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反贼罢了。

所谓“平复人心”,到底,平的是那些有心人的人心,要的是让天下人相信:陛下依然受命于天,福泽深厚。

若在此时贸然加速,地底情形未明,风险陡增,而所能换来的“功劳”却未必能最大化。

此等赔本买卖,为智者所不取。

于是,挖掘之事依旧按着原有的步调,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如此又过了一月有余。

天有不测风云,沛国突然就闹起了白莲教,那群无法无天的狂徒,竟生生弄出了一场“日夜出”的惊天异象!

这一次,可是实实在在地震动了整个北方。

夜幕不再纯粹,诡异的天光笼罩四野,连他在荥阳城内,都亲眼望见了天际那抹不该存在的亮色。

朝野哗然,人心惶惶。

这一次的恐慌,近在咫尺,再非千里之外的传闻。

值此关头,那位善于揣摩上意的幕僚再次适时出现,躬身劝谏:“大人,白莲妖术惑乱天象,北方震动,正是需要圣皇遗泽以定人心的关键时刻啊!若大人能趁此良机,将禹王遗迹中的宝物献于御前,昭示圣道仍在,天命不衰,岂非不世之功?届时简在帝心,前程不可限量!”

这番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敲在了郑廉的心口上。

是啊,若在此时献上圣皇遗泽,不仅能为朝廷解围,更能将自己与“安定天下”的伟业绑在一起。

这份功劳,比起水患之后献宝,何止重了十倍!

他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炽热。

“我考虑考虑。”

心头那点残存的理智仍在挣扎,提醒他此时仓促行事风险太大。

荥阳郡离洛阳实在太近,最远处不过四百里,近处更是仅三百里之遥。在这天子眼皮底下,一旦行差踏错,连转圜补救的余地都没有。

正当天人交战之际,当夜从洛阳传来的消息却如同一盆冷水浇下。

那位新任的太史令竟凭一己之力,将“日夜出”的异象影响硬生生锁在了沛国境内!

消息传开,朝野赞叹,陛下更是龙颜大悦。

郑廉顿时泄了气。此时就算他连夜挖出什么也不过是拾人牙慧,在太史令力挽狂澜的壮举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此等为人作嫁之事,智者不取。

然而第三次机会,来得如此迅猛而骇人——“荧惑守心”!

这一次,天象之变再无南北之分。

那颗猩红的灾星高悬夜空,整个九州大地举目可见。

更可怕的是,星象直指紫微,分明是冲着他大晋天子而来!这是真正的生死存亡之机,朝野上下无不震恐。

那位幕僚再一次适时出现,声音却比前两次更加急促:

“大人!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功高莫过于救驾!如今天象示警,直指陛下,若能此刻献上圣皇遗泽,平复的不是万民之心,而是陛下之心啊!”

他压低声音,字字诛心:“陛下的心,便是九州万民的心;陛下的安危,便是天下的安危!”

这番话彻底击碎了郑廉最后的犹豫。

“好!”

他猛地一拍桌案,眼中再无半分迟疑。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传令下去!”郑廉声音斩钉截铁,“所有人手,撒开膀子给本官挖!之前招揽的那些方士术士、风水高人,全都给本官大张旗鼓地动起来!必须给本官找到入口!”

随着挖掘进度的加快,这里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营造声势。

尘封的典籍文献被一一翻出,精心挑选的段被着重标注;郡中有名望的耆老、文人,乃至路过的高僧名道,都被郑重其事地邀请至现场。

众人齐聚在那片被封锁的区域,屏息凝神,侧耳倾听。

地底深处那奔涌的水声越发清晰,如同闷雷滚动,又似万马奔腾,带着古老而磅礴的气息,穿透厚土,直抵人心。

“此乃禹河古水道复苏之兆啊!”一位皓首老儒激动得胡须颤抖。

“水势雄浑,隐含王道之气,非圣皇遗迹不能有此异象!”某位道门高士亦是抚掌赞叹。

这些场景,这些言论,都被详细记录,迅速传往洛阳。

祥瑞之贵,在于“天意昭昭,人心所向”。

若只是简简单单从地里刨出件东西,除非是九州鼎那般无可辩驳的镇国神器,否则其震撼力与服力必将大打折扣。

必须让陛下和天下人先“听到”声势,先“感受”到天意,届时宝物现世方能达到一锤定音、震撼朝野的效果。

终于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深夜,当挖掘深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时,前方传来了工匠们混杂着惊惧与狂喜的呼喊!

“通了!通了!”

只见一股汹涌的黄褐色水流从破开的岩后奔泻而出,瞬间灌满了坑道。

那水色浑浊,裹挟着泥沙,在火把的照耀下,泛着古老而沉重的光泽。

“黄泉!是黄泉!”

一位熟知古籍的供奉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派人火速回禀。

“大人!供奉们已挖到‘黄泉’了!”心腹一路跑至郑廉面前,气喘吁吁地报喜。

“好!天助我也!”郑廉闻言大喜过望,猛地从座位上站起。

“黄泉”在此并非指涉幽冥,而是源于中原深厚的黄土层。

挖掘深穴时涌出的地下水,因混合黄土而呈现黄色,故而得名。此刻涌出如此大量的“黄泉”,岂不正是暗合了史书记载:禹河所引,正是那挟沙带泥的黄河之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