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季瑞话糙(1 / 2)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崇绮书院六人齐聚在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色。
许宣将石王以神魂传来的这八字讯息告知众人,命他们参详其中深意。
也算是集思广益,毕竟都是有着光环的人物,未来不可限量,所以此时还是多锤炼锤炼。
谢玉沉思良久,眉头越皱越紧,终于开口道:“这八个字……并非寻常诗句,而是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为同窗解释。
因为书本在当前时代为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若不是到最后时刻都不会出让书籍,所以各家藏书皆有所不同。
就连书院有着众多种类的藏书,但也不敢齐全二字。
谢玉这话也是为出身寒微的几个人解释。
“《左传》为春秋末期史官左公所著。其人是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家学渊源深厚,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阐释《春秋》微言大义而作《左传》,被尊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连孔圣都尊称其为‘君子’。”
“所以在历史记载方面,《左传》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我等读书人自幼所读的春秋史事,多源于此。”
故事的内容也很简单。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老谋深算,故意纵容其弟与母亲武姜的野心,待共叔段骄纵欲反之时,再名正言顺发兵讨伐。
事后,庄公怨恨母亲偏心,将其迁往颍地安置,并立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若是故事到此为止,也不过是史书中寻常的权力倾轧与家庭恩怨,难免流于俗套。
它能流传千古,被历代儒生奉为经典,恰恰在于其后续峰回路转,化戾气为祥和,成为彰显孝道的典范。
郑庄公后悔了。
这并不难理解。
就像一个自幼缺失母爱的孩子,表面上表现得再如何愤恨决绝,内心深处却往往更加渴望那份遥不可及的温情,甚至会做出更多看似矛盾的行为,只为求得一丝认可。
这位雄才大略、连周天子都敢挥军相向的君主,终究未能斩断那份对母爱的眷恋。
一位名叫颍考叔的边境官吏洞悉了君主的心事。
献上了一条巧妙之计:“主公何必忧虑?若掘地至‘黄泉’,在地道之中与太后相见,如此一来,既全了誓言,又可母子团聚,谁能您违背了誓言呢?”
于是,郑庄公命人挖掘了一条深达地底、涌出黄褐色泉水的地道,在这“人造黄泉”之中,母子二人相见,抱头痛哭,从此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原本意指“死后才能相见”的决绝誓言,被智慧地曲解为“挖掘出泉水的地道”,一场看似无解的人伦僵局,就此圆满化解。
许宣自然熟知这个典故,也曾私下感慨,即便是一国之君,也难逃这家庭伦理的纠葛。
甚至不无阴暗地揣测,这故事能在重视孝道的儒家体系中广为流传,恐怕不乏后世刻意塑造“道德牌坊”的嫌疑。
然而,眼前荥阳地下的异变,却让他不得不推翻之前的想法。
现在看来,郑庄公那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恐怕并非只是一时的气话,更不是能被轻易曲解的文字游戏。
极有可能是真正蕴含了某种力量,甚至引动了幽冥感应……
“好一个郑庄公!不愧是与周桓王在繻葛之战中一箭射穿王肩、杀得周室威信扫地的猛人。”
“竟在史书的夹缝之中,还藏着这么一手沟通幽冥的真实因果。这荥阳地底所谓的‘禹河古道’,恐怕与当年那条‘阙地及泉’的隧道,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
当然,如今的这位荥阳郡守郑廉郑太守,胆魄也着实不差。
竟敢自行挖掘古道,硬生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将那未完的传“续写”了下去。
只是……许宣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个荒诞的念头:
这北方的官员和权贵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那搅动天下的‘杀破狼’三星转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杰,而是沛国县令、梁王世子、荥阳郡守这几位?
你们的胆子……是真的大啊!
“就……一点不怕洛阳城里的那位天子吗?”
圣父都几乎要为之“赞叹”。
作为对照组,就可以看出北地白莲教这些年着实是“啥也不是”,除了背黑锅,恐怕没少冒领这几位“能臣干吏”搞出来的大新闻的功劳。
吐槽归吐槽,正事不能耽搁。
正义组随即接过钱仲玉通过家族关系搜集来的关于荥阳郡守郑廉的详细资料,开始仔细研究。
众人翻阅了半晌,从履历到为官政绩,从人脉到性格分析……
怎么看,这位郑太守都像是个力求稳健、遵循官场规则的普通官僚,并非那种野心勃勃、敢于孤注一掷的狂徒。
所以……
“是意外。”
谢玉最终盖棺定论。
三杰对于官场生态以及人族内部事务的判断,向来精准。
他们倾向于认为郑廉很可能是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意外触发了某种未知的古老禁忌,而非有意策划一场灾难。
因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更为柔和,更符合官场规则。
按照乔峰的想法,那便是:
“想办法与郑太守乃至朝廷派来的钦差促成合作,共同面对这场危机。”
“当以人道之力为主,我等从旁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