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超越三境(2 / 2)
黄褐色的水流裹挟着无数哀嚎的冤魂厉鬼,形成了一道诡异的洪流。
水流分明在向外奔涌,可那些亡魂却被无形的力量拖拽着,逆流而下,朝着地底深处而去。
也渐渐明白,为何这条幽冥之河能在阳间的地下不断蜿蜒贯通。
因为这里是九州文明的核心腹地。
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下埋葬的亡魂……数不胜数。
寻常百姓死后,魂魄大多重归天地。
但那些帝王将相、王侯公卿,却在黄土之下留下了太多不甘与执念。
一部以殉葬为主题的文明史,正在眼前缓缓拉开帷幕。
浑浊的河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金银饰品:耳坠、指环、头钗、发簪、手镯……这些曾经装点过鲜活生命的物件,如今都沉在河底,在幽暗的水中泛着惨淡的光泽。
再往前,铜制的鼎、釜、镳斗、盘、洗等礼器与生活器具逐渐增多;铁制的生产工具、兵器也不在少数。
从形制上看,大多是近几百年间的器物。
而当继续向深处行进,更为古老的遗存开始浮现。
陶俑与木俑成群结队地立在河床两侧:威武的武士俑、恭谨的侍从俑、姿态曼妙的乐舞俑……种类繁多,栩栩如生。
更有大量的真实兵器与车马残骸,以及各种陶制明器模型:灶台、水井、粮仓、石磨、厕所以及鸡、狗、猪、马等家禽家畜。
这些充满先秦古风的器物,无声地诉着一个遥远时代的葬仪与文化。
许宣穿行在这片被时光遗忘的幽冥河床,仿佛正逆着历史的河流,一步步走向文明的源头。
周身金光明灭,显然已动用了真本事。
那些随波逐流的陪葬品撞在护体佛光上,瞬间化作齑粉。
它们的灵性早被黄泉水冲刷殆尽,如今只剩空壳在暗流中沉浮。
瞥见不少金银玉器正被暗流卷向上方的人工湖。
“看来地上那座大坑要发财了。”
“待黄泉退去,光是打捞这些陪葬品,就够郑廉赚个盆满钵满。”
越往深处,水流越是湍急。
陶制的釜、罐、豆、盘再次出现,但形制已变得极其古拙。
虽仍是陶土所制,胎质却隐隐泛着玉光,显然经过特殊炼制。这些上古器物仍在顽强抵抗黄泉侵蚀,表面不时迸发出零星符文。
随着深度增加,骨笛与绿松石饰物渐渐增多。
那些穿孔兽骨上刻着太阳纹路,绿松石拼嵌成神秘图腾,更有玉琮玉璧散其间,每一件都承载着先民对天地的原始崇拜。
像沉默的史官,记录着比文字更古老的文明记忆。
而真正令许宣驻足的,是那些半埋在河床上的青铜重器。
鼎、簋、尊、罍——这些礼器周身缠绕着肉眼可见的镇压之力,竟在浑浊河水中撑开一片片清净领域。
饕餮纹在幽暗中浮动,蝉纹在鼎足上流转,它们用千年不变的姿态,硬生生束缚着肆虐的黄泉。
许宣伸手轻抚一尊方鼎的铭文,突然明悟:
黄泉现世或是偶然,但能如此蔓延,靠的正是这片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的殉葬文化。
每一处陵墓都是阴气节点,每一件陪葬品都是幽冥坐标。
人族用最隆重的方式埋葬死者,却也无意中为黄泉铺就了贯通九州的暗河。
这些陪葬品中的镇器确实发挥了作用。
青铜鼎簋上的饕餮纹仍在流转,玉琮玉璧散发着温润光泽,千年如一日地抵抗着黄泉侵蚀。
“原来如此。”许宣若有所悟,“阴阳两界的平衡早已岌岌可危。”
在地底不为人知的深处,镇器与黄泉的对抗持续了无数岁月,直到荥阳郡守为求祥瑞凿穿地脉,这个微妙的平衡才被彻底打破。
注视着那些在黄泉冲刷下依然坚守的古老器物,许宣心中涌起阵阵明悟。
生与死的界限,时光的流逝,文明的新陈代谢.这些感悟如清泉般洗涤神魂。
他感到识海中的法相愈发凝实,某种玄妙的境界正在向他招手。
佛门四境中的第三境“离欲地”,要求修行者彻底断除对五欲的执着。
而天魔之道却反其道而行,要人在欲望中沉沦。
许宣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以《白莲降世真经》为根基,容纳佛魔两极。
在帮助白素贞斩劫失败后反而磨砺出了一颗“容欲之心”。
此刻,在这条贯穿生死的黄泉中,感受着千年欲望的沉淀,仿佛触摸到了第四境的门槛。
佛门四境中的第四境“见道地”,乃是凡夫蜕变为圣贤的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