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机械革命与工业革命(1 / 2)
清朝立国不正,简直是一个极端保守主义。踢上一脚都不动的那种。
而大夏不一样。
大夏汉人立国,一直保持在与西方的交流-----打仗也是交流的一种。
大夏对于西夷虽然距离的原因,消息传递有时差,但并没有代差,郑九娘一头金发,已经说明了很多东西。
“我不清楚,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贺重安相信,历史一定改变了。
不说别的,大夏这样体量的国家,对世界影响是惊人的。
但即便历史改变,有些东西也很难改变的。
贺重安从钟表,八音盒这些设计上,嗅到了工业革命的先声。
一切东西有需要,才会被创造。
西方对于机械运用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已经需要更稳定更强力的动力源来驱动。有了这个需要,纵然没有蒸汽机,也会有其他东西产生。
这是历史滔滔之势,不可阻挡。
“其实也不用阻挡。”贺重安心中暗道。
“中国自古以来是有体量优势的。”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火炮传入史,明朝发现,火炮比不上西人,于是将佛郎机,红夷大炮一一复刻出来,在铸造数量上,远超西方。
明朝对于新技术的接纳与推广,是非常灵敏的。
只要技术不存在代差。哪怕武器差一点,中国也能用体量优势推平所有西方国家。
而在工业革命时代,存在代差其实很难。
这个时代的技术,不像后世三五年一迭代。而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一次迭代。中国完全能追得上。
“有我在,怎么可能让中国赶不上工业革命的班车?”
贺重安越发确信自己的政治理念,那就是推行工业化,一切都围绕这个展开。无非是要量力而行,手中权力多,就多做一些,手中权力小,就少做一点。
毕竟步子太大,会扯到蛋。
贺重安对这一件事情再次评估:
“要追平西方,首先要追平教育成本。”
虽然四书五经的教育,与西方科学教育是不一样的。但在贺重安看来不重要。
这都是可以改的。
更何况,成本其实是决定很多东西,如果教育成本足够低,大家都能读书,有很多注定不可能考科举的,如此一来,很多新思想诞生的土壤就有了。
有一批脱离科举,但读书,识字,精通基本的数理。
这就能做很多事情。
“印刷业革命是一切的前提。”
“汉字金属活字印刷成本虽然高,但我赚这么多钱是用来做什么?后世对落后产业,不是有补贴吗?那就我来补贴。”
“而且,未必需要补贴多少。”
贺重安心中盘算。
西方书籍成本低于中国,这让贺重安心中紧迫。但回过神来,却发现一个问题,就印刷业来说,他的敌人是西方印刷业吗?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