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陆老师(1 / 2)
不过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用贺重安处理。
同学会中,有无数人赶着给贺重安办事。贺重安定下了原则。
“宁缺毋滥,想要入会,必须有长处。另外也必须有人担保。出了事情,担保人也要受到牵连。”
贺重安给同学会设立高门槛,就是不想让同学会太大。
人一多,内部派系越多,力量就分散。不能为贺重安所用。因为贺重安平衡同学会内部势力,就需要花很长时间。
在贺重安看来,同学会只是他跳向更高权力的一个跳板。同学会要为他所用,而不是他为同学会这个组织所用。
将来同学会扩张多大,都可以。但现在不行。
要精英----虽然贺重安觉得,同学会这群人,也很难说是精英。
这样的事情,还波及贺重安上课的时候。
根据贺重安建议,郑邦承制定校规。报相同课的人一起上课。
贺重安所报的朝廷典章这一门课,只有他一个人。
本来就他一个上课。
结果同学会的人都来,不是同学会的人,想进同学会的人都来了。
也不好赶走。
每一个学生都有背景,别的也就罢了。不让人上课,这传出去,多令人误会。
于是就在老师值房上课。
结果将咸安宫最大的教室腾出来上课了。
贺重安坐在最前面,后面黑压压坐满了人。
也就是这个教室本来就是咸安宫的正殿,否则这个时代,很难有跨度几十米的大房子当教室。
“诸位,我是教这一节课的老师。翰林编修陆荣。”陆荣面对这么多学生,也很吃惊。他没有想到,勋贵子弟居然对朝廷典章制度这么好奇。
不过,他牢记自己的目的。
目光落在贺重安身上,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贺重安认认真真听了一节课。对这位老师很是佩服,朝廷典章制度,信手拈来,任何一个制度的变迁演化现状,都说得头头是道。
贺重安对大夏天下更加了解了。
一句话,夏承明制。
在明朝制度上,加以改易而成。
在中枢改变的就是枢密院,勋贵集团制衡文官。在地方上,就建立边疆区。长城以北,云贵,南海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地方。
这些地方或设总督,都督,总兵官等官职总领地方。
如果从微观上来看,府县都是差不多,但无非是边疆区,是武将,或者说勋贵担任最高官职。
贺重安感觉这样设计,固然有必要-----长城以北除却直属府县之外,有大量部落或者说封建力量。这些人未必那么安分。很可能叛乱,开国百年以来,这样的叛乱有过三次。
所以武将镇守,在遇见突发情况外,可以当机立断。
那也有平衡文武力量,给勋贵一方一个基本盘。
只是明宣之世,北方就太平多了。有小乱子,没有大麻烦。中亚碎叶镇,直面罗刹,倒是日日打仗。其实罗刹主力没有动,朝廷主力也没有动,都是蒙古人与哥萨克骑兵,两边打得热火朝廷。
彼此双方在太宗年间碰过,大家都没有进一步的想法。
罗刹人觉得,再往东不好啃。打不下。
朝廷觉得目的达到了-----让蒙古人有地方去撒野。消耗蒙古人力物力。有本事去西边打一个大大的帝国,朝廷不在乎。
同时也有很现实的问题-----粮道太远,根本难以支撑。
从始至终,朝廷对西方土地没有半点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