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内宅后院(1 / 2)
贺重安也没有想到,产能爆发的这么快。
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了。
很显然,贺重安高估了京城百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大抵也有贺重安能努力将报纸变成日报有关系。
京报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小批量的改版。
京报现在已经确定为两日刊。
逢双发行。
这是因为工作流,从消息采纳,编排,定版,印刷,到发行,整个过程,一天时间不够。
虽然京报一直在扩充人手,但一直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
这也是贺重安决定,暂时两日刊,将来等人手足够,也熟悉工作流程之后,再变成日刊。
之前报纸,都劲爆大事。而今变成隔天都有了,刑部案也不说,自然消停了许多。
更重要是,报纸要花钱的。
虽然一文钱一张报纸,很多人都觉得贵,不划算。只有少部分不差钱的人,进行了订阅。
一文钱虽然不多,但如果全年都要订阅,也需要一百八十文。改成日报之后,要三百六十五文。这对很多家庭就已经是大钱了。
习惯是最难改变的。
贺重安估计要赔本一段时间了。
不过,他不在乎。说道:“当然要继续造印刷机,还要做一件事情。我们之前造机器,都是借工匠,就趁着这个机会,要办一个机械厂,专门产机器。印刷机与煤球机,就在新厂子里造吧。”
贺重安说道:“雷草儿。”
“在。”雷草儿立即从人群后面走出来。
贺重安说道:“这一件事情,就由你负责了。”
“是-----”雷草儿语气中总有几分怯怯的感觉。
贺重安转过头来看向郑九娘,说道:“夫人,机器厂才是我家真正的根基,你要上心。”
郑九娘思想本就开放。
各方面的思想都有所了解。跟在贺重安身边,与贺重安床头床尾间歇中,早就被贺重安说服了。也看到了机械好处。
其实真正参与生产生活的人,对于机器的好处一眼就看出来。
古代很多水利机械非常精妙,都是很多文官亲自参与设计的。这些文官也知道,在治水的时候,这些机械很省事。
但其他方面,大部分文官是不参与的-----此事非待儒臣之道。
他们不愿意去参与,去看。并秉承一种静态的历史观,言必上古,言必先王。有人说自己造了什么东西,比祖师爷还好。他们根本懒得搭理,除非到了不得已,也就是必须要行权的时候。
郑九娘就没有这种迂腐的思想了。
她看见好处,能赚钱,自然觉得机器是好东西。而造机器的法子,定然不能掌握在别人手中。
郑九娘看着雷草儿,雷草儿在郑九娘的注视下,有些害怕,身体微微颤抖。
说起来,雷草儿才是贺重安第一个女人。因为雷草儿是贺重安的丫鬟。这种关系就是默认的。但奈何贺重安那一段是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