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习的最佳路径(2 / 2)
以我现在的境界,肯定做不到,我觉得嘟嘟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到孔夫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最高境界就是大家都一视同仁,所有人都是你应该去爱的对象,爱天下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对自己的儿女和对天下人一样。
这种对世界的爱,对他人的爱,来自完善的人格。当你的内心拥有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有能力去关爱这个世界上那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我们可以把“仁”理解成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向外的,是对别人好,是“泛爱众”;第二种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分别是跟父母一起修炼,用他人来修炼,用事情来修炼,并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修炼。
生活是每个人的道场。中国古代,倘若要学儒家,儒生经常会先学洒扫庭院。将庭院打扫干净,再学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说话……学个两三年,接下来再读别的经典。
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跟很多人讲过。孔子说,把以上这些基本的事做好了,再来学“文”。
有人认为“文”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字”,而我认为孔子说的“文”和“质”相对。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底蕴。
我们见过一些道行特别深、不修边幅的人,比如金庸小说中的洪七公。他道行很深,修养也很好,善良,有智慧,而且有侠义之心,但每天穿得破破烂烂的。还有济公,他内在是神,外在却“鞋儿破,帽儿破”。这种人在孔子看来,叫作“质胜文则野”:内在比外在好得多,外在完全不讲究,所以这种人,可能会有粗野的一面。
但是“文胜质”,就如同金庸笔下的欧阳克,外在看来是翩翩公子,摇着扇子,面目俊雅,但是内在相当糟糕。
“文胜质则史”,“史”就是虚浮,不实在,仿佛某个人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什么用。
所以“文”和“质”应该是相对的,相对是《论语》中一个很大的命题。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把能够修炼的部分都练得差不多了,还应该有其他的追求。这时候,我们再来学外在的表现,学礼、学义、学仁。
对于学什么,孔子说过很多。他不仅强调了学的目的,还说到了学的内容。比如让人们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诗经》——“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不学礼,无以立”。把这些东西学好,才能够变成一个有学问的成年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讲的这一段话,是希望所有人修炼时都要有这样的进阶态度,就算你没有机会去学那么多技术、读那么多的书、掌握那么多需要知识含量的技能,最起码可以跟父母、跟他人、跟你日常所做的工作、跟你的内心对话,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路径。
举个例子。“樊登读书”的学习卡是365元一年。一个人想读书,如果愿意花365元钱办一张“樊登读书”学习卡,就叫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虽然365元算是良心价,但很多人可能还是不习惯。有的人觉得花365元吃一顿饭并不贵,但用来学习就很心疼。
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行有余力”——当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明白自己还需要追求其他更美好的东西。